流动性和利率风险较高 同业理财“扩容”存隐患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不同投资者类型的角度来看,截止到2016年6月底,个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至12.71万亿元,但市场占比却微幅下滑;机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7.69万亿元;也较年初下滑1.39个百分点;银行同业理财产品是唯一较年初存续规模占比有所提升的产品类型,存续额为4.0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15.28%,较年初增长了2.51个百分点。“同业理财扩容,表明了银行对该项业务的认可,但就长远来看,仅重视同业理财的发展仍然会面临着一些隐患。”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实际上,同业理财的快速扩张,并非是今年的新现象。早在2014年,银监会等5部门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127号文”),整顿同业乱象后,同业相关业务就告别了仅作为流动性调节或监管套利的工具,逐步进入规范的高速发展通道。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在限制了同业存放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变相推动了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同业理财所交易的资金规模更大,有利于短期内银行理财冲量;同时,同业理财的发行成本也相对更低,使得不管作为发行方还是投资方,同业理财均受到银行业的热捧。
“同业理财过快的发展背后仍然显露出一定的隐患,部分风险也会随着该项业务的扩容而增大。”魏骥遥表示,其中由于同业业务存在较严重的期限错配,因此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可能有所增大。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单一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很有可能快速集聚引发大面积流动性风险,进而形成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如果未来刚兑打破,那么是否有人仍愿意接手这类资产期限较长,产品期限较短的同业理财产品还属未知,银行资金链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魏骥遥指出,从资金端看,目前同业理财的客户80%至90%都是银行客户,客户类型较为单一;而在资产端,非标资产的投向也较为接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房地产行业,使得银行的集中度风险大增。最后,即使国内银行整体信用程度较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期间,信用风险的增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同业理财而言,银行既要承担同业敞口风险,也必须承担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钱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