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增资潮涌的背后 同质化竞争加剧
最近,在资产管理界的“高富帅”信托圈,不时传来各家公司纷纷增资的消息。看到这些动辄10亿甚至上百亿的大手笔,除了感叹信托真是“土豪”的同时,其实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信托公司着手未来的谋划。
以最近增资的民生信托为例,2013年4月它重新登记并开业,当时的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而在2014年10月,民生信托就把其注册资本加到20亿元。一年过去了,年轻的民生信托再次增资,注册资本金最终变为30亿元。
且不说2014年信托公司们争先恐后地增资扩股,2015年业界的几次大手笔增资可谓令人惊叹。2015年7月,业界巨头之一的平安信托的注册资本由69.88亿元增加至120亿元,一举夺回注册资本金第一的宝座。2015年10月,重庆信托更是爆冷大手笔投入,将其注册资本金由24.4亿元一举增加至128亿元,不仅夺得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冠军的地位,更是让业界震惊不已。
那么,为什么信托公司的增资潮年年汹涌,甚至不断高潮迭起呢?用通俗的话来说,还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开展业务赚钱。
事实上,由于信托公司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要符合监管要求,信托公司必须需要计提更多的风险资本,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净资本覆盖。而增资除了能够帮助信托公司扩大业务规模,由于信托公司净资产规模与信托公司所能开展的业务种类直接挂钩,增资扩股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开展创新业务。
在去年举行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就表示,未来将推出评定信托公司能从事哪些业务的监管评级制度,而在评级指标中,第一个就是实力指标。他说:“实力首先是资本。一个只有10亿元资本的公司,当然不能与拥有100亿元资本的公司一样做业务。”
不仅如此,信托业看似高速增长的背后,其实也渐渐露出颓势:从整体上看,信托规模虽然仍平稳增长,但增速却持续放缓。而在信托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信托行业收入增速也随之放缓。以去年68家信托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看,2014年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收入为656.40亿元,同比增长6.71%,受行业竞争加剧和业务转型影响,信托业务收入增速同比呈现出大幅下降。
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环境中,其作用已经传递到信托公司端。行业内的公司不仅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一样面临着资产配置荒的考验,信托公司业务收入增长乏力、大部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同比下滑的局面将一直存在。
有业内人士预言,未来的市场上,或将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局面。这也意味着,信托业内由于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行业内的公司在优胜劣汰中很可能发生兼并重组的情况。那么,未雨绸缪,及早地做大做强,成为信托公司的必选项也不再出人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