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想理财又怕骗局,该学哪些理财知识?
前两天老娘舅一篇《妈妈,为什么你那么相信理财骗局?》,一篇《妈妈深陷骗局,怎样才能让她回头?》,梳理了妈妈们乃至家中的老人们为什么会被理财骗局控制,以及怎么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控制的方法。
昨天的文章被腾讯理财转载后,老娘舅看到有读者抱怨:说了那么多,都没有提醒有哪些类型的骗局。
老娘舅也不得不苦笑以对了:不是不想罗列,是怕罗列之后一篇文章根本放不下,篇幅都不够来谈怎么摆脱骗局的了。
下图就是一个最容易在老人中扩散的骗局,老娘舅把一些重点用红框圈了出来。
包括“民族大业”这个词,还有“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等字眼,都是为欺骗老人量身打造的。越是心存疑虑的老人,就越容易被权威机关的背书打动,继而洗脑、控制。
不想被洗脑、不愿被洗脑的老人,又该怎么学习理财之道呢?
老娘舅觉得有几条可以好好说一说:
第一: 除了国债,没有国家为之背书的理财产品
大量存在的,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发行的债券、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券商集合理财、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合法的产品,不但在各机构官网上可以查到,在行业网站上也能查到,在一些第三方网站上也有,在一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腾讯的财经频道里也有。越受欢迎的产品,你能查询到它的渠道越多。
只能在一个渠道,甚至没有渠道可以查到,只能靠介绍人口口相传的“产品”,大概率是骗局。
第二: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不管任何销售渠道,个人、银行网点、保险机构……他们卖给你理财产品时提到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未必兑现的许诺。许诺你一万块钱半年后能拿五百块的收益,到期可能是五百,也可能是四百甚至三百多,具体总要看产品到期后公布的实际收益情况。当然,靠谱机构卖的产品还是尽量会向预期收益率上靠的,不然时间一久,他们会不再被投资者信赖。靠谱机构还是很看重投资者信赖的。
越靠谱的机构,越会把“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印在合同或宣传品上。而不靠谱的机构,就差拍胸脯告诉你,预期收益率就是你一定能拿到的钱,比银行存款利息还铁。
第三:既往业绩不等于未来业绩
骗子拉人入局,最喜欢的套路之一,就是让先“投资”的人向后来者洗脑:我已经拿到钱了,我的本金都回来了,我未来全是拿利息了……人倾向于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实例”,胜过纸上一句“既往业绩不等于未来业绩”。
我们再说回来,哪些机构会在宣传自己的时候,提到“既往业绩不等于未来业绩”?
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做得再好的基金,哪怕是连续两三年进入年终排名前三甲的,都不会轻易许诺下一年能实现同样的业绩。市场是变化的,这是在“既往业绩不等于未来业绩”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能够接受日后的市场与自己买进时出现不一样的走势,才是一个投资者真正地入门了。
第四:没有“一投定终身”
很多人会被骗局所欺骗,是因为相信了“一投定终身”这种神话:只要加入某个组织、买入某个产品、投资某个项目……就能永远不再为理财操心,就能年年拿收益,月月领利息。
现实会残酷的地告诉你,这不存在。连国家级的社保基金尚且要操心“入不敷出”,何况是其它?
第五:多多了解各产品的年化收益率
现在骗局唬人的手法很多,有用 “月息”甚至是“日息”的,如果你把那些“日息”、“月息”换算成年化收益率——也就是把那些不同期限的产品收益换算成一年的理论收益率——你会发现好多高得吓人。
高得吓人是好事吗?我想,有些老人在看到不敢相信的数字之后,会产生疑问的。
年轻人用得最多的余额宝,昨天公布的7天年化收益率是2.6310%。
到昨天为止,今年收益最好(排除巨额赎回导致净值暴涨的那些)的公募基金近一年的收益率是59.82%。(如果是近两年年,这只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要降到18.91%)。
今天公布的在售银行理财产品中,本期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为6.5%,期限是90天。换算成年化收益率大概是26.36%——但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不这么换算。
……
看完上面那些,大家再来给我算算,下面截图里的年化收益率应该怎么算?
对了,没法算,因为它是骗局,根本就没有给出到期的具体期限。
这就是理财和骗局的区别,愿这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