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银行”让资金运转更高效
本报记者 钱箐旎
“内部银行”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模式。通过“内部银行”,企业集团在内部成功构建了资金运行管理的市场化机制,解决了“行政失灵”问题,提高了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性和透明度
近日,浙江交通集团发行完成了全国首单可续期公司债券,发行金额为20亿元,综合成本为3.70%,较同期限央行基准利率低22.11%。“本次发行预计未来5年可为集团节约财务费用1.1亿元以上,并降低集团资产负债率近1个百分点。”浙江交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财务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加大。作为集团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外部金融中介相比,财务公司为母公司及成员单位提供服务具有了解企业、理解业务方面的天然优势,也是集团企业内部协同效应的体现。
外汇集中管理助企业国际化
3月初,山东南山财务公司成功办理了首笔跨境外汇放款业务,据悉,首笔贷款业务金额500万美元,利率较市场价格低100多个基点,主要用于补充南山美国先进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金。“本次业务的办理,标志着南山财务公司搭建起了境内外资金互联互通的桥梁,对实现集团全球资金集中管理,助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进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是国内众多财务公司多年来持续探索的重点课题。上海电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林告诉记者,公司在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方面的尝试是从2008年起步的,此前集团企业的外汇业务分散在不同的银行系统,集团整体结售汇成本较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据李林介绍,电气财务公司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境内主要成员的双账户模式下的外汇账户集中、收付汇集中和结售汇集中。
同时,在获得即期结售汇业务的经营资质以及银行间市场的会员资格后,财务公司还实现了对参与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成员单位的结售汇业务进行统一结算、统一平盘。这一方面实现了成员单位间结售汇需求的相互调剂,减少了不必要的结售汇环节;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所有成员单位共享从银行间即期市场取得的最优市场报价。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电气集团层面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帮助集团成员单位有效规避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电气财务公司还建立了汇率咨询服务平台,全面管理和分析集团涉外业务外汇敞口汇率风险,定期为集团外汇业务重点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政策解读,并结合各成员单位自身业务特点,量身制定相应的避险方案和建议。
“内部银行”降成本提效率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财务公司的“内部银行”平台,企业集团的内部资金调剂和金融资源配置,都按照国家或市场定价或者财务公司内部定价,使得各项金融服务,存、贷、结、汇,成本收益,清清楚楚。财务公司利用市场化机制,协助企业集团理顺了内部资金管理秩序,成员单位强化了市场经营意识,资金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也显著提升。
据了解,“内部银行”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模式。通过“内部银行”,企业集团在内部成功构建了资金运行管理的市场化机制,解决了“行政失灵”问题,提高了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性和透明度。
“通过‘内部银行’进行收支结算及有偿调剂,减少了资金流动环节和在途时间,加快了集团资金周转,节约了资金占用。”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云升表示,利用财务公司的银行功能,引导资金流向效益更好、效率更高、符合集团战略意图的重点项目,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和效益,也形成了集团内部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和机制。尤其是资金管理功能的市场化剥离,改变了集团内部上下级之间、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关联关系,在提高集团总部资金管控能力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财务公司全行业发放贷款余额15698.48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701.45亿元,增幅20.79%。全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共有法人机构224家,资产规模6.40万亿元,利润总额582.65亿元,不良资产率0.11%。财务公司服务的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超过了6万家,对促进产融结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