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冲规模或受限
传统春节前,银行理财市场总有一波行情可以追。各家商业银行会推出多种理财产品并提高收益率来揽收资金,而投资者也趁机博一份额外收益。
“在市场流动性‘稳中偏紧’成为一种常态的环境下,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获取更多的资金依旧是银行的常规动作。但是,随着银监会对银行理财监管的不断加强,银行理财冲规模的难度加大。”中国银行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银行揽储忙
“银行的员工都有揽储的压力,至少我服务过的三家银行都是如此。尤其是每年年底和年初这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曾少琴(化名)作为一名在银行从业十几年的老员工,对银行揽储的规定动作早已铭记于心。
目前曾少琴已是某中资银行的支行行长,她坦言,“进入第四季度开始,银行就会增加理财产品的销售品种。”
“有时候支行甚至会向分行层面催促问询有没有某种类型的理财产品,因为你会看到其他银行某种产品卖得很好,或者有投资者来询问某种类型的产品。”曾少琴指出,“这段时间里,来支行问询各种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比较多,尤其是中老年投资者,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比较高一点。”
从历年的规律来看,每年的12月以及第二年的1月份往往是理财产品的收益高点。根据普益标准的监测数据,1月7日至1月13日被监测的263家银行共计发行的1477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05%。
“银行内部员工购买理财产品基本上也都会选在这个时间点。”曾少琴称。
短期理财称霸
从理财产品的期限来看,银行在这两个时间点发行的大多为3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民生证券监测数据显示,按照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分类统计,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6日,3个月以内产品共发行1065只;3个月至6个月产品共476只;6个月至1年期产品共252只;1年以上期限产品共15只。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中长期的“倒挂”现象也已经不足为奇。去年12月,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7%;3个月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2%,低于3个月以下0.05个点;6个月至12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12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
“季节性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凸显,因此银行会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快速收揽市场资金,但是从资金价格的角度而言,银行给出的收益率水平可能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所以更愿意发行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普益财富研究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冲规模难度加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控风险、去杠杆将成为未来监管部门对待银行理财业务的主基调,出台全面的、系统性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是大概率事件。而通过发售短期理财产品来收揽资金以应对流动性紧张的方式在未来可能越来越难操作。
“都说2016年是金融‘监管年’,银监会对包括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理财机构都收紧了监管的口子。而很多新的监管政策会在2017年进一步落实并强化,因此金融机构以往能打的擦边球可能就打不了了。”中国银行分析人士指出。
2016年底,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继推出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这两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将对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交叉性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被“点名”。银监会要求实施穿透原则,对资金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交叉金融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做实并表监管。
华创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一行三会联合监管及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监管升级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毕,后期包括理财征求意见稿在内的监管制度随时可能出台,监管已成为制约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银行甚至会出现亏损,未来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和理财投资债券规模均会出现边际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