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员工流失 银行“设卡”留人
相比于利润滑坡,人才流失对于银行来说或许更为“伤筋动骨”。北京商报记者日前获悉,一家股份制银行因为在过去一年内辞职的员工人数太多,而提出“员工离职要接受分行领导逐级谈话”的要求,比起此前只需要上一级领导批准的方式复杂很多,也让员工心理压力更大。这并非孤例,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因为不愿对员工放行,变相“设卡”留人的方式可以说是花样百出。
“设卡”方式多样
银行业曾经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好去处,收入高、福利好、够体面、“旱涝保收”,但这种局面在近年来逐渐有所转变。
一位股份制银行某支行会计条线员工小尹(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目前正准备从单位辞职,但困扰他的是,该行在去年末提出,员工离职前要到分行各级领导处“谈话”,说明自己为何离职。
“以前只要支行行长批准就可以了。在离职前,员工在支行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交接工作就行,根本不用往分行跑。”小尹表示,按照新要求,不仅过程繁琐,更让他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和分行的领导根本不熟,辞职的决定又并非在单一因素下做出的,“更有可能在领导眼里都‘不叫事儿’,所以总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小尹还补充表示,他很担心领导会不同意他辞职,因为该行之所以设立“逐级谈话”这一要求,就是因为去年该行“走的人太多了”,从分行部室到各支行网点,有大量员工递交辞呈,因此领导对员工离职的重视程度也拔高了一个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北京商报记者曾获悉,这家银行将新入职员工一律纳为正式工,取消了派遣制制度。一家地方银行也采取了相似做法,把在岗的大批派遣员工都给转正了,为的就是留住人才。该地方银行员工还透露,不久前召开一个会议时,分行一位领导有意“吹风”,说当年该行的招聘比例高达270:1,争夺依然激烈,告诉大家要珍惜自己的工作。
但类似小尹这种去意已决的员工,遇到的变相拦截在其他银行员工身上也在上演,且银行的类型并非一种。一位原国有银行零售部门员工小金(化名)表示,他在去年6月就递交了辞职信,但到了12月才正式办完所有离职手续。
与“被谈话”不同的是,小金之所以“辞了半年才被放行”,是因为他的辞职信一直被支行办公室压着没有上报。小金称,他所在的支行领导一直以“分行没有批复”为由拖延他的离职时间,但在去年10月他偶然得知,另一家支行的员工交完辞职信一个月就办完离职手续了,所以并非分行不批复。
比起辞职信被压,更让银行员工感到“心塞”的恐怕还是应得的报酬被延迟发放。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支行员工小韩(化名)表示,去年年终奖他只拿到两位数,“感觉像被人开了个玩笑”,加上平时一直在高压下工作,他向部门领导提出辞职的想法。领导随即安抚称,年终奖因为种种原因推迟,会在今年6月补发,让他安心等待。
工作持续加压成辞职主因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对会员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013-2015年,参与调查的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流出各类人才约22.6万人,其中2013年6.98万人、2014年7.29万人、2015年8.38万人,人才流出呈加速态势。究其原因,薪酬“瘦身”和工作持续高压是银行员工排队辞职的两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目前,宏观经济下滑导致银行平均利润下降空间加大,银行内部员工普遍面临降薪、减年终奖等问题,银行系统内员工对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比较悲观。在金融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相较于券商、基金、保险机构内部员工收入,银行员工收益较低。在春节前对年终奖的调查中,多位银行员工都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年终奖已大幅“缩水”。
此外,吕随启分析认为,由于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员工吸收存款、放贷压力加大,也导致银行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综合这两个因素,也就是说,工资“瘦身”了,任务量却没有减少。
“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这已成为银行人的写照。不少银行员工都透露,虽然存贷比指标已经被取消,但自己依然背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存款,这让很多初入社会的员工都苦不堪言。在这“大指标”之外,还有涉及理财销售额、手机银行客户新增数、贵金属销量等多个“小指标”。
而对于会计条线的员工来说,“时点”任务可能相对较轻,但日常的业务操作却时刻处于高压下。据某银行员工介绍,柜员一旦出了差错就要被罚,例如少盖了一个章,少则罚50元多则200元,数据录入出现错误或发生“串户”等情形就罚得更重。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柜员补充表示,现在银行之间拼创新,动不动就上新产品甚至系统更新,技能考核的压力也很大。该行在今年春节前一周还安排了一次考核,“除了上班就是在准备考试,最后都没有时间准备回家过年的东西”。
银行外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提到,金融机构体制比较僵化,随着政策的放开,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得到发展,为传统银行业人才的转型提供了机会。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也表示,这几年银行降薪厉害,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风头正劲。在利率市场化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进程中,必然产生人才转移的过程。
银行如何重新发起“进攻”
不过,虽然银行的比较优势减弱,不少员工都流向基金、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有统计显示,银行同业间的流动仍占主体。也就是说,不少银行员工的选择是从A银行跳槽到B银行。小尹表示,他的目标就是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因为“听说该行正在高速发展期,奖金可以正常发,而且发得很多”。
这其实一直是吸引银行员工在行业内不断“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小韩想要离开的银行,前两年就是以高薪而在业内“闻名”,普通的支行柜员平均年终奖可以拿到10万元,业绩好的支行,营业室主任甚至可以拿到50万元以上。同一时期,其他银行普通柜员的年终奖只有5万-6万元。因此,小韩也坦言,自己现在有些犹豫,想等到6月看看奖金是否会发放以及会发多少。
而多位受访的银行员工都表示,不选择离开银行行业是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银行的平均薪酬还是高于很多行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认为,当前我国推进去产能、去杠杆等改革,银行作为融资中介,需求自然是下降的。如果说实体企业有升与降的周期性调整,金融业也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目前来看,银行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在收缩,面对实体经济需求减弱、市场竞争加剧,银行的利差空间、盈利空间也在减少,某种程度上银行的规模、人员等都存在一定过剩,银行员工的主动或被动离职属于正常调整。
但不可忽视的是,银行的比较优势在有所减弱。当前,比较热的一个词就是“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银行体系,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金融中介地位降低。
在脱媒化的进程中,银行的表现就是资产增速放缓和利差收入减少。银行应如何“接招”?业内人士认为,选择的客户类型非常重要。如果把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分为大、中、小、微四类,目前真正对银行具有战略意义的是中型客户和小客户,他们的资金需求从几十万到几个亿不等,对银行的依赖性比较强,银行是他们理想的合作伙伴。而大客户往往保持一定的强势,银行议价能力相对偏弱,微型客户则还需要成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银行面对的用户群体也正在发生变化。壹宝贷总经理罗浩杰指出,未来“数字原生代”将成为核心客户,银行有可能需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未来的潜在用户或许不会选择银行的任何商业服务,而是通过P2P网贷平台投资、通过众筹平台融资、通过移动支付转账等,因此,银行要将这些用户的需求、生活方式等纳入考虑范围。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