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贷款为秋收提供资金保障
企业参与收购的自有资金比例由20%下调为10%
“全国丰收看龙江,龙江丰收看三江”。1月份的黑龙江建三江垦区白雪莽莽,气温直逼零下30摄氏度。虽然已接近秋粮收购尾声,可当地农民还在源源不断地往收购库点送粮。
稻米收购虽说是财政最后买单,但在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 “收购旺季到来之前,我们和中储粮等几方密切沟通,预测今年建三江垦区加上辐射的周边地区可能收购量会达860万吨,需要资金大概281亿元。”农发行佳木斯分行行长杨秀东说。这些资金由农发行向收购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解决。
玉米收购与稻谷等口粮政策性收购不同,2017年是玉米收购政策改革的第二年,两年前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收购加补贴新机制,明确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对生产者给予补贴。如何确保改革后收购资金充足?国务院决定在上述省区建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由农发行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为保障玉米收购资金畅通,2017年农发行将企业参与收购的自有资金比例由20%下调为10%,将信用保证基金项下贷款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分行。贷款资金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允许周转使用。
在收储工作中,信用保证资金又如何发挥作用?据黑龙江省农发行友谊县支行行长李长军介绍,玉米信用保证基金贷款模式,是企业拿出一定额度的资金缴纳到省政府在农发行黑龙江分行的专户,农发行放大10倍杠杆给予贷款。农发行对龙头加工企业,按照“以销定产、以产定购、以购定贷”原则,支持企业快购快用,加快就地加工转化进度;对购销贸易企业,农发行按照“以销定贷”原则,支持企业快购快销、边购边销,切实提高粮油购销进度。
“在2017年11月份收购旺季时,农发行提供了1亿元的贷款额度,我们抓住商机在22天就收购了84600吨玉米,既解决了急于卖粮农民的变现问题,也为自身创造效益800万元。”黑龙江合兴粮油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秉义说。
在实践中,信用保证基金作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建立了政府、企业、银行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带动了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收购,既巩固了玉米市场化改革成效,也为今后其他粮食品种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据了解,2017年农发行将信用保证基金贷款从单一的玉米品种扩大到水稻和大豆多个品种并升级为粮食信用保证基金贷款。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陆建新介绍说,2017年该行为78户企业提供该项贷款达18亿元。(本报记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