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腰斩”业内建议放宽货币政策
央行6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统计,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创下22个月以来新低,同比减少3023亿元;环比上月的15605亿元(修正值)减少7997亿元,降幅为51.25%。与此同时,截至5月末,社会融资存量规模为18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此外,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腰斩”,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与“表外融资”政策约束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规模负增长有关。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央行亟须放宽货币政策,继续推进降准,以鼓励银行投放信贷,并适当降低长端无风险利率水平。
“表外融资”全线回落
从分项数据来看,5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384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28亿元,同比多减129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570亿元,同比多减129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904亿元,同比多减271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741亿元,同比多减49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434亿元,同比少减205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8亿元,同比少20亿元。
也就是说,多数表外融资项目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
“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大幅下降,与资管新规严控表外融资相符。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由正转负,可能一方面受到5月出台的跨省票据业务监管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与企业加速贴现有关。”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5月企业债券融资由上月的3776亿元下降到负434亿元,主要受到信用债发行环境恶化影响。
对于5月社会融资数据大幅下降,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邓海清表示,主要原因包括:民企信用风险暴露加大企业融资难度、“严监管+紧信用”政策下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表外转表内”导向下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等。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在去通道并加强表外融资管理的背景下,表外融资存量出现下降趋势,但融资回表、非标资产转向标准化资产仍是大势所趋。
从存量角度来看,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9万亿元,同比下降5.9%;委托贷款余额为13.33万亿元,同比下降3.4%;信托贷款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6%;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0.9%;企业债券余额为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8.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5月M2增速相对平稳
除社会融资规模外,央行昨日还公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5月末,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2.63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1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20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房贷)增加392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03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2亿元。
刘东亮表示,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7954亿元,低于去年同期和4月前值,暗示企业户中长期贷款增长似乎有些乏力。这与融资需求表外回表的逻辑相悖,不排除是信用事件高发情况下银行主动收缩信贷所致,或者是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了负债等因素的限制。
“金融数据是经济的‘先行指标’,尤其是社会融资存量增速与M2增速。”邓海清表示,2017年以来,由于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等严监管政策出台,M2增速开始逐渐下降。不过,因2017年出口、房地产投资均表现良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保持相对稳定,但2018年3月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开始快速下滑。而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新低,反映经济发展压力较大。
关于货币政策,邓海清认为,紧信用导致的经济“失速风险”可能已初见端倪,央行货币政策亟需采取“宽货币”策略进行合理对冲。在2018年中国贸易顺差逐渐收窄的情况下,“持续性降准”可能是对冲外汇占款流动性的占优策略。货币政策调控上,央行需要适当降低长端的无风险利率水平。
刘东亮也认为,当前“紧信用”的监管政策有必要作出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或继续推进降准,以鼓励银行投放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