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人物

万隆:又是3·15,这一年双汇在艰难中前行

2012-03-15 08:23:26
2012年3月10日,如同平常的每一天,生产经营的各项数据定时发到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的手机上,日清日结的报表也发到了他的电子信箱里。

       在那几天里,曾经忙碌不堪的货场骤然沉寂,火车专用线的汽笛罕有响起

        作为双汇的缔造者和掌舵者,万隆彼时彼刻的真实心境,现在回望,依然让人动容

  “我们只检讨自己”

        2012年3月10日,如同平常的每一天,生产经营的各项数据定时发到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的手机上,日清日结的报表也发到了他的电子信箱里。

        这一天,双汇集团销售回款超过1.6亿元,利润超过1200万元。

              是的,如果把这一年来的数据连接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漂亮的曲线——从谷底艰难起步,经历了重创期、恢复期、正常期,一路向上。

        这一天,春光明媚。双汇集团总部大厦员工进进出出,平静祥和。

        但没有人能忘记一年前的风暴,它是如此深刻地镌刻在双汇的历史上,镌刻在双汇每一个人的心中,镌刻在双汇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2011年3月15日,双汇集团例行的生产经营分析会正在进行,1、2月份的经营形势大好,让高管们发愁的是产能严重不足,产品供不应求。而他们的董事长万隆尚在北京,两会已经闭幕,企业里一切如常,他并未急着返漯。

  一场席卷整个食品行业的风暴,就发轫于这一天。

        9点48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断了会议,会议室的电视机迅速被调到新闻频道。在这一刻,无论是在北京的万隆还是在会议室里的高管们都意识到,双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死考验已经来临。

        2011年3月15日深夜,万隆乘当天的最后一班飞机从北京返回。心急如焚的高管们集体等在机场,雾浓霜重,尤其需要引航人。

        3月16日凌晨两点半,万隆走进了双汇大厦9楼的会议室,双汇集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紧急召开。没有震怒,没有问责,万隆甚至比日常的会议还要平和,他说:“不要怕,不要慌,企业遇到困难很正常。”

        会议持续到凌晨5点半,万隆拍板,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决议,一是从即日起,双汇集团对生猪实施在线头头检测,二是立刻发出声明,向消费者致歉。

        但这并非毫无争议。

        当场就有高管质疑,在更详实的调查结论出来之前,道歉是不是意味着变相认错?被涉及的济源双汇只是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一个屠宰场,由集团公司出面认错会不会累及整个双汇品牌?如果要实行“瘦肉精”的逐头检验,带来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怎么向投资者交代?

        万隆说:“其他环节上的事情不归我们管,我们只检讨自己。”

        “检讨自己”,从学习开始。3月15日之后,接连一周的时间里,万隆和集团的高管们,在总部9楼的会议室里,集体学习食品安全法。万隆让工作人员把涉及食品安全的1600多条相关法律法规,用幻灯片形式一张张播放,从早到晚,他一直在看。

        而此时,窗外议声如沸,甚至双汇的工作人员也在心里打鼓,似乎,这个时候,这个国情,标准的“程序”应该是老板四处奔走求人扑火。“要客观对待事件,我们的内控体系,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心里有数,不要恐慌,实事求是应对。”2011年3月的后半个月,万隆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除了外出开会和汇报,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双汇大厦9楼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度过。和3·15以前的日子一样,万隆每天早上7点步行从家中出来,经过双汇的分厂和连锁店,到大厦上班,他依然会照例询问出货的情况和销售的好坏。

        只是在那几天里,曾经忙碌不堪的货场骤然寂寥,火车专用线的汽笛罕有响起。一年之后我们已经很难回望,彼时彼刻,这个双汇的缔造者和掌舵者,他心中承受的痛苦和压力究竟有多大?

        “你是说,我管得还是有点多了?”

        媒体质疑之声不绝于报端、网络,产品下架,部分经销商反水,双汇上下以这种刻骨铭心的方式认识到了品牌的力量。在3·15当天,销售额由前一天的1亿元直降至2000万元。积万隆20年之力创建的放心肉品牌一朝之间遭到严重质疑:“双汇肉都不能吃,那我们还吃什么?”

        即使在那个时刻,万隆在员工面前,在媒体面前,在消费者面前,在投资者面前,也始终在讲一句话,“我们不是三鹿,双汇不会倒”。

  他的底气在于,“我没有干坏事”。

        的确,在之后的半年里,全国有258个地区和城市的职能部门对双汇产品进行了高频度、地毯式的抽检,无一例检出瘦肉精。无论是北京的“奥运标准”还是上海的“世博标准”,双汇产品都经受住了考验。

        随着一份份合格检验报告的出炉和媒体的大范围报道,双汇的市场也逐渐回暖。6月3日,风暴中心济源双汇复工,此时,双汇的产销已恢复至3·15以前的平均水平。

  一切,看似已渐渐过去。一切,却又远未过去。

        在双汇内部,关于这场“刻骨铭心的教训,生死攸关的考验”的反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2011年3·15到该年年底,双汇集团中层以上干部的反思会开了三轮,从普通的中层干部到万隆本人,人人都要在大会上讲出自己的反思,并写出体会。

        “公司的长期战略聚集增长,但支撑主战略的子战略却严重不足。”“我们和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供应商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单纯的赚钱买卖,还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干部如何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应该怎样适应80后、90后员工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事业部应该怎样管理?是延续现在的垂直型管理模式,还是放出去,让他们自我发展、自我生存?”“全产业链需要考量哪些因素?种养结合能不能先行实践?”

        显然,双汇的管理者对这场风波的反思已经远远超越食品安全的范畴,全面转向双汇的企业战略、经营理念、内控体系、管理模式,会议上的争论异常激烈。一个细节是,一位中层干部在陈述了自己面临的困境之后,直截了当地说:“是这样的万总,总的来说,一些有争议的事情,您要是推动,解决就快一些,您要是不推动,就总是扯来扯去。”万隆马上说:“你是说,我管得还是有点多了?我要想想,看哪些权力还要再放放。”

        而另外一个高管争论至酣处,索性直接指向了万隆:“孩子做错事情,责任在家长;员工做错事情,责任在管理者;管理者做错事情,那责任在于老板。”万隆态度很好:“我的错我认,我的错我改。”

        在坚忍、反思、整改、重建中,2011年还是过去了,尽管经历了3·15这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双汇集团的销售额还是突破了500亿元。

        在大河财富(中国)论坛2011年年会上,万隆细数了2011年双汇集团付出的代价:双汇用20多年时间打造的“放心肉”品牌受到质疑,实行生猪头头检验和原材料批批检测,成本巨大;肉类行业的高通胀,增加的成本接近100亿元;用工成本增加了2.5亿元;货币政策收紧致使企业财务成本大幅上升……

      这一年的年底,万隆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3·15那天晚上,老板拍着我说,你相信你老板,咱没干坏事,咱过得去,当时我的泪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