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存单缩水”频现 银行“霸气”难除

2013-10-18 10:51:52
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由给8000元打发;存款26年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类似事件最近在多地银行频繁上演。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的金融改革之下,一些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由给8000元打发;存款26年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类似事件最近在多地银行频繁上演。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的金融改革之下,一些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珍藏多年存单失效

  近日,湖南郴州市民老刘满心欢喜到银行支取到期存单。24年前,他办理了1000元的保值储蓄,如今到期可获得10万元本息。但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存单就说,这项业务早被叫停,存单失效了,只能兑现6000多元。“银行怎能出尔反尔?”老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刘的遭遇并非个案,湖北、河南、吉林、安徽……最近,全国多个地方接连曝出类似事件。相比之下,更加郁闷的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民盛忠奎。1989年9月,他在当地建行办理两张1000元积蓄,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当他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只能兑现8400元。

  即便如此,银行的解释仍“证据确凿”。建设银行湖北分行一位负责人介绍,1989年,个别银行为吸纳存款开办长期保值储蓄业务,但随后由于风险过大被央行叫停,银行就用广播、报纸、电话或客户经理寻访等方式通知客户。

  但盛忠奎说,20多年来,从没有人通知他业务已停止。建行的这位负责人表示,当时没有实行实名制存款,通信手段也不发达,无法当面通知,就在营业厅门口张贴了公告。然而,盛忠奎当初办理业务的营业厅早已拆迁,不见踪影。

  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宫步坦律师说,银行贴一个公告,就视作告知储户,拒绝履约,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储户未收到通知、未征得储户同意的情况下,银行无权单方面中止、修改合同。

  “店大欺客”弊病已久

  不只“存单缩水”,还有储户存款竟然反欠银行钱。武汉一老人26年前办的存折,有75元余额。2005年起,银行每年收取12元小额账户管理费。但老人一年利息不到12元,取款时被告知还欠银行的钱。

  更让人费解的是,15日,广东一老人中风无法行动,儿子代替到农信社取钱,信用社要求老人亲自来,病重的老人被拉到信用社不久,就不幸猝死。类似的一幕几天前也发生在西安。身患白血病和癌症的西安75岁老人徐万发被急救车送到银行,5名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去按指印,重设密码。

  类似的“霸王条款”一直是投诉的热点。还有网友盘点出银行的“双重标准”:ATM机取出假钱,银行无责;网上银行被盗,储户责任。同样一个储户取款时,钱被机器吞了,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而机器多吐了3000元,客服立刻赶到现场处理。这种对待银行和储户利益的差别化“重视”,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专家指出,一些银行“店大欺客”的弊病由来已久,与消费者之间因收费及服务问题的纠纷屡屡发生,捆绑销售等行为也很常见,伤害了储户的合法权益。

  观点

  治银行病需先破除垄断

  为何每当一些银行与储户出现矛盾时,利益的天平往往偏向银行一方倾斜?

  “储户权利被银行利益踩在脚下,背后暴露了备受诟病的权利不对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国华教授说,银行与储户之间本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现在大多银行处理问题时总从自身利益出发,一手制定规则和流程,使得储户权利经常被旁落。银行“店大欺客”事件仍屡屡发生。

  不难看出,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备受诟病的根源在于垄断。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垄断制度确保了银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市场份额相对固定,竞争不充分,怎会俯下身去搞好客户关系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法制法规,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利益。

  董登新说,根治银行业的傲慢病就必须切掉垄断毒瘤,破除现有垄断格局,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增强消费者的选择机会与博弈空间,银行业服务民生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