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理财何处寻 钱币投资需理性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先是保险开始了对居民生活的渗透,然后股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疯狂。还有邮票、钱币、房地产等,林林总总的投资门径让人眼花缭乱。
储蓄仍有市场
2011年12月20日,是曾先生5万元1年期定期存款到期的日子。以往每年的元旦前,他都会去银行把这笔钱办理一个续存手续,然后把利息取出来用于补贴家庭开支。但近几年,曾先生领取利息的兴奋劲却一年不如一年,2011年就更是高兴不起来了。5万元的利息收入算下来只有区区1000多元,而物价却在不间断地上涨,这点利息用来补贴家用,实在是杯水车薪。曾先生清楚地记得,20世纪的1996年,同样是这5万元,一年的利息收入就有5000多元呢。
尽管面临如此尴尬,曾先生权衡再三后,还是把钱又一次存进了银行。他告诉笔者,储蓄虽然“食之无味”,但终究又是“弃之可惜”。要选择其他投资方式,还真不容易下决心。
像曾先生这样持有保守心态的投资者,现在还为数不少。这种捂着钱袋子的做法是否可取呢?笔者对华东某市的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居民选择储蓄的原因无外乎3种。
保持安全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在他们看来,等于就是把钱放在了自己手上。储蓄收益的稳定性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居民投资理财的工具中,股市的预期收益是相对比较高的,但是其中蕴涵的风险也同样不可忽视,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股市运行就足以让投资者心有余悸。而银行存款利率虽然偏低,并且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的“负利率”,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比较强,风险也同样很低。
保持流动性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但社会保障的步伐却并没有跟上。生活中就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测之需,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如何保持资金良好的流动性,就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据统计,目前占储蓄账户总数80%以上的都是中低收入居民。在他们看来,钱放在银行,随时可以套现,即使是定期存款,只要愿意损失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同样可以提前支取。
投资品种仍显单一 虽然证券市场如火如荼,保险市场蒸蒸日上,房地产市场众首翘望,但股市风云莫测,投机气氛甚嚣尘上;保险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健全,鱼龙混杂,服务难以尽如人意;而房地产市场受制于限购调控政策,上下两难。
商业保险应早买
李女士今年50岁,10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某公司的一份人寿保险。按照约定,李女士从签订合同之日起,每年须向保险公司交纳1000多元的保费,交纳期限20年。在20年期限内,如若遭受意外,无论交费多少,她的子女都将得到2万元的赔偿。如果20年内没有发生任何意外,那么在李女士作古后,其子女除了可以收回全部保费外,还可以另外得到1万元的保费收入。
李女士买的这份保险是一份平常的商业保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经过仔细地计算,笔者发现,这份保险合同到期兑付的收益率,比目前已经非常低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还要低,也就是说,光从收益率的角度考虑,保险的大多数险种都难称上佳的投资品种。那么,这是不是制约保险发展的最大瓶颈呢?
李女士认为,她买这份保险,当时考虑得最多的并不是资金的保值增值,而是应付意外风险。她说,前些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为数不多的退休工资总不能按时发放,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后来听朋友说,买一份商业保险可以缓解这样的顾虑,于是李女士加入了投保一族。
无独有偶,20多岁的张小姐早在5年前就开始热衷于此道。她买保险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强制储蓄。张小姐是个很“会”花钱的人,工资发下来很快就花光了,即使存在银行,她也总会找种种借口把钱取出来。5年前,朋友跟她开玩笑,说买了保险钱就取不出来了。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玩笑让花钱如流水的她变成了“理财专家”。5年来,她存下来的钱早已经上了六位数。张小姐戏称,这些钱就算是给自己做嫁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