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赝品泛滥鉴定混乱无序 艺术品收藏遇信任危机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不过,《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随着收藏市场假货赝品横行,鉴定市场混乱无序,拍卖市场假拍、做局等丑闻屡见报端之后,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一般人更是难以想到这个行业竟然会如此的黑,如此的步步惊心!值此“3·15”到来之际,本报以此为契机,共同探讨看似火爆且天下太平,内在却暗流涌动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收藏市场:赝品横行
在我国的收藏史上,虽然假货、赝品一直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但像如今一样在收藏市场上大行其道,在历史上还是头一回。按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只要置身于收藏市场,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字画、瓷器、玉器、邮票、钱币,还是连环画、宣传画、票证、旧书旧报等一些不起眼的藏品,都被大量的赝品所充斥,造假几乎达到了什么东西都可以造。面对各类五花八门的赝品,有业内人士戏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一位资深的瓷器收藏家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的古董,不敢说100%都是假的,但至少90%都是赝品。许多所谓的古董,光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赝品。像一件宋代官窑的瓶子,在拍卖会至少几万元、甚至更高,几千块钱就想买个真的,想得也太美了。”而着实让人惊愕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鸿曾经在出席一次活动中也谈到,现在收藏品市场中95%以上都是假货。
除了古玩市场上赝品泛滥外,在拍卖市场上也同样让人惊心。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估算:“目前国内大拍卖公司的拍品真货占70%,余下30%是存疑的。而小拍卖公司的拍品假货高达70%”。记者还发现,国内部分媒体甚至报道指出,在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些古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有超过90%都是赝品。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一位专家表示,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赝品泛滥已成为圈内人士公认的事实,而大部分赝品都来自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造假,并且形成了专门造假的作坊和机构。像前几年引发震荡中国画坛数载的“石鲁假画风波”,几百幅卖出的“石鲁遗作”假画均是一造假团伙所为。在成都的收藏市场上,同样有伙不法之徒,他们经常在市场上大量收购各类新仿古玩艺术品进行人为做旧加工处理,然后再以高价在古玩市场上卖出,甚至与各拍卖公司私下串通,最终通过拍卖会流向社会。
鉴定市场:混乱不堪
古玩艺术品作为投资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然而真伪鉴定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对初涉收藏的人来说,就需要找到专业人士帮忙鉴定,于是鉴定专家就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各种鉴定专家和鉴定机构也就快速登场。然而,目前收藏市场没有统一的鉴定体系,谁都可以是专家,谁都可以从事文物鉴定,也导致当前鉴定市场的混乱不堪。
当古玩艺术品鉴定与经济利益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他们在鉴定时,知假说真、颠倒黑白、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而同样一件藏品,10个专家可以给出10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的怪象,更是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艺术品鉴定市场几乎处于无法律约束的状态,专家的鉴定结果只代表个人学术观点,看错了也不用负法律责任,一些游走江湖的民间鉴定专家多交钱说成是真的,少交钱就说成是假的,给几千元钱便可以买一张鉴定证书,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另外,一些官方很权威的鉴定专家在利益面前也将职业道德抛在脑后,干起了见不得人的“勾当”。像去年底,曾经轰动全国的“金缕玉衣”巨额贷款诈骗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了拿到几万元的鉴定费,围绕着假“金缕玉衣”玻璃罩转了一圈便出具鉴定证书并估价24亿元。而今年初,曾经拍出2.2亿元的稀世“国宝”——汉代玉凳,就怀疑是拍卖公司和鉴定专家联手操作的结果,因为这条所谓的“汉代玉凳”只不过是在2010年组装而成的罢了,而其鉴定专家也是来自故宫的资深专家周南泉。有业内人士表示,官方很权威的鉴定专家这样搞鉴定,已不是专业问题,而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