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规范越难过的艺术品秋拍?
在近期举办的首都师范大学第二节艺术市场论坛上,中国嘉德投资公司的总裁寇勤、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和北京荣宝拍卖公司的总经理刘尚勇等拍卖企业管理者都表现出对今年秋拍以及未来市场的忧虑。征集依然很难,精品生货依然难以找到。刘尚勇甚至认为:“本轮艺术品市场调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当理解为是一次结构性调整。”言外之意,未来市场的趋势目前还难以预料!
据笔者了解,北京拍卖企业举办秋季拍卖会的数量比春季时略多,看上去有回暖的征兆,但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国家文物局规定,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每年至少应举行一次文物艺术品拍卖;商务部颁布的《拍卖管理办法》也规定:拍卖企业每年必须举行拍卖会。因此,有的企业今年春天没有拍,因而秋季就不能不拍了,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本企业文物资质和拍卖经营的许可;另一方面,也有企业,将春秋两季拍卖合并为一场于年底一并举行,以压缩经营成本。目前北京有 152家具备文物资质的拍卖行,秋季举办拍卖会的似乎不会超过一半。
与春拍相似,最难过的是那些中等级别的拍卖行,他们的抗风险的实力有限,由于拍卖前期投入的较高成本,在如今冷清的市场状况下,停拍仅仅是小亏而已,组织一场拍卖反而亏损更大。对于那些成立时间长、经营规模大的知名拍卖行,如今做一场大型拍卖经营风险依然很大,但他们的底子厚实,而停拍也许会严重影响原有的企业品牌和信誉,只能迎着困难坚持!
反而是那些小公司,市场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歇业转让一批,就会又出现一批。先收图录费进行假拍的企业依然活得不错,据了解,一些这样的“假拍”公司年收入可达 1500-3000万元。不管媒体如何宣传报道,拍卖业如何警示,总会有人携款送货到这些公司上拍。对如此明显作假的现象,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似乎无能为力,人民法院也难以判假拍者败诉。从侧面说明了假货市场仍旧兴旺!
小拍卖行在夹缝中能够生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还可以不时违规“擦边”。笔者听说有这样的运作:一家小拍卖行由卖方负责组货,拍卖行只收对方一点固定佣金,几个卖家就能组成一场拍卖会,而拍卖行则主要靠买方佣金收入。然后,拍卖行选择便宜场地举办拍卖会,成本较低,虽然其拍品质量很值得怀疑,但赢利并不难。也有些小拍卖行通过买断、批进货品上场自拍的方式增加收入,这明显违反现行的《拍卖法》!这可能是那些大拍卖行不愿意做或者是难以做到的!
如此看来, 2015年京城的艺术品秋拍成交可能是与春拍持平或略有下降,也许,这样以时间换未来上行空间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