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展淡出市场 不给艺术腐败提供温床
今年起,中国美术界要为一种“减法”点赞——就是中国文联叫停了各协会的商业性展览。商业性展览的目的纯是盈利和牟利,往往让艺术家迷失方向。如今次数频繁的全国单项展览被踩急刹车,有助于让创作回归到本来的艺术规律,还了书画美术界一份清净。
单项商展 滋生腐败
据报道,原本每年举办10余次的全国中国画展览,每次展览几百幅作品,估算下来,展览的费用成本超过500万。中国文联旗下的各大协会举办商业性展览,借用了国家级艺术协会的品牌效应,展览举办却让地方政府或地方艺术协会承担费用。
承承办的地方艺术协会为了筹措承办资金,会向报名参展者收取报名费用,或寻求企业赞助。参展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原先并不合格的艺术家,因为支付了高额入场费用,就能在“全国”艺术展览上亮相。
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十多年,如果是协会自己主办的话,书法国展和全国美展,经费来源基本是和地方相关部门“合作”的。八条规定颁布后,这种做法得到矫正,明确提出了避免“东道主”现象。全国性商业展览有时一年要办10-30次,以前出了巨额资金,地方相关部门就会要求全国性协会为地方艺术人才的发掘做贡献,这是好听的说法。但实际做法,就是让本地人才多露脸多拿奖,全国展览因而失去了公正性。地方相关部门在参与主办时,让全国性的权威协会挂名指导单位,以此来吸引外地的艺术家报名参展。
有些艺术家明明知道这类所谓的全国展览含有水分,但不减参展热情。作品宣传和出版官方画册,这对艺术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认为只要在全国性的艺术展览上出现,就能换来艺术名声,作品随之在市场上身价大涨。
展览评选 服务金钱
这个层层盘剥的利益链条里,容易滋生出了寻租的空间。展览目的不纯粹,展览评选的过程就会漏洞百出,展出的作品无法到达国家级的水准。主办方或幕后企业操纵着展出作品的甄选过程——大部分冠以全国性名头的商业性展览,并不能保证参展作品达到全国一流水准,这种重复举办的展览,也无法折射出艺术创作的国家顶级水平。相反,“灰色地带”放纵了有利可图的不公正行为。
这类展览通常情况下还会设置评选奖项,为参赛作品排定座次。有评委私下披露许多评审问题,承办单位领导推荐作品,说这几幅画很有特点,评委心领神会。出钱的赞助企业为了有针对性地包装某些艺术家,会暗示评委额外关照,助力和企业交好的艺术家冲击这类奖项。
展览的不良的长尾效应甚至还会波及当地艺术高校。针对这些展览,一些院校办起了“冲刺班”,受邀的导师一般都是展览评委,学生交了学费,在评选的时候导师总是会有一些关照。这种不良风气,助长了未来的艺术家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还没有踏出校门之前去追逐不当得利,苦练艺术内功的勤奋者反而被埋没了。
从报名参展、展后评选到参展培训,林林总总的势力,合力地造成整个展览的不公正,最终抹黑了全国性艺术协会的品牌。
让真正艺术家唾弃
如此劳师动众地耗费人力物力,宣传、征稿、评选、展览,该类“全国”开头的商业性美展的最大获利者,就仅限主办单位以及展览的组织者们,他们热衷于举办这类全国性展览。
获奖者中有人“抄近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与成就并不相称的荣誉。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参评作品水准拙劣、评审制度漏洞百出,冠以“全国”二字的商业性展览自然就疏远了真正的艺术创作者,这让人们对国家级的艺术评选灰心丧气。
网友啸石楼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他表示记得以前每年全国汇展,在观展时总有收获,现今画展商业化频繁,主管部门每每发短信催看,不胜其烦。网友周桂胜也对商业书画展的收敛非常支持,他说撤了最好,因为这类展览谁上谁下是主办方说了算,让盈利就行。这么做是误导了艺术圈。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对这种现象在最近这段时期已经得到了重视,需要全国性权威艺术协会挂名商业展览当指导单位,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和前几年泛滥乱象相比,现在严谨做法让他喜闻乐见。作为艺术家,他希望这股清流能够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