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品牌“老料新说”系列(4):太平品牌的大格局
为您分担风险,与您共享太平——太平品牌“老料新说”系列(4)
太平品牌的大格局:太平品牌两次“出海”,坚持服务好海内外客户
一段太平品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史的缩影。逐本溯源,早期的太平品牌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连,积极服务国家建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全社会传播保险理念;坚持服务好海内外客户,兼顾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凭借保障优势服务抗战一线,为实现民族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以“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境界,与客户、伙伴及社会公众携手实现“共享太平”的美好愿景。
第一次出海:以“专业靠谱”和“理赔快速”著称
太平品牌创立之前,创始人周作民先生曾算过一笔账:仅上海这一座城市,每年的保费就能达到7000万元。可眼下这白花花的银子近乎全数落入洋商的口袋,周作民表示,“只可与外人争,不可自争,果能争得百分之十,每年亦有700万元”。据此,以“水火”保险为主营业务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应运而生。由于经营有道,特别是借助金城银行的业务布局,公司的经营网点已经遍布国内各大城市,甚至远播南洋。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说是“恢复”,实际上仍受列强的控制。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国民政府迫切需要民族资本的支持。太平保险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立即着手布局南洋市场,成功“出海”。1934年4月,太平保险人寿部成立,公司开始经营寿险业务。至1938年成立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之前,太平保险陆续在香港、西贡、雅加达、新加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并在当地销售个人及团体的寿险、人身意外保险等产品,以“专业靠谱”和“理赔快速”著称,给当地的华人华侨及企业保单客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41年9月第十五卷第九号《旅行杂志》上太平人寿新加坡经理处广告)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国华北至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大城市,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品牌下设在南京、杭州、济南、青岛的分公司相继停业。1938年前后,太平与外部世界保持贸易联系的通道已寥寥无几,云南昆明至越南海防港的滇越铁路便是其中之一。1938年,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循着滇越铁路和海上航线通道,太平保险及太平人寿的业务触角也随之向中国西南部大后方伸展,同时在新加坡、越南海防港、印尼巴达维亚、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相继开设分公司,境内外业务持续开展。
第二次出海:保留“太平人寿”的名字,坚持服务好海外客户
(20世纪50年代太平人寿总管理处营业用标识牌)
1953年9月,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号召中国民营保险企业进行合并,太平人寿首当其冲,积极响应。1956年8月,考虑到太平人寿的“金字招牌”早已享誉海内外,太平保险决议保留“太平人寿”原有名称的海外经营权限,允许太平人寿设立海外经理处和代理处,销售人寿保险产品。从历史上来看,由于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的经营网络高度重合,所以母公司也代理销售子公司的产品。换句话说,只要有太平保险在的地方,客户都能享受到太平人寿的产品保障,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太平人寿的海外客户利益。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太平分公司营业用标识牌)
20世纪50年代,太平保险雅加达分公司利用印尼政府政策上的空间,给总公司汇出了不少外汇,寿险、意外险等业务量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多次现场慰问理赔,太平保险在新加坡、印尼等地侨胞中博得了很好的声誉。第二次“出海”后期,由于太平保险的海外赔款情况不平衡,北京总管理处决定将海外分支机构的再保业务转移回国内处理,通过分保费的核算,将外汇输入国内,帮助国家吸纳外汇资金。
太平保险,尤其是太平人寿的两次“出海”,对昔日的太平品牌以及今日活跃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共享境内、境外两种资源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个性、气质与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次“出海”,太平品牌都以服务好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为宗旨,凭借自身的经营保障实力,让亿万客户共同享有安全、健康、富裕的生活环境。
本系列文章历史顾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赵兰亮教授
特别鸣谢:太平人寿宁波分公司王小锋老师为本文提供史料素材
本系列文章参考文献:
①赵兰亮:《近代上海保险市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②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太平发展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③王伯衡:《从太平保险公司到太平洋保险公司》,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中国经济发展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949)第三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