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保险资管发展报告:管理资产规模超14万亿
2015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报告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壮大,保险资产管理业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2003年,中国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标志着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改革进程的开启。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保险资产管理业在服务保险主业的同时,加快业务创新,积极拓展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受托业务,已成为大资管市场上具有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体之一。
保险资产管理主体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机构多样
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业市场主体主要包括21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见表1)、10多家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子公司、6家养老基金管理(或养老保险)公司、2家私募股权投资管理(GP)公司、1家财富管理公司。此外,还有173家保险公司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中心或保险资产管理部门。这些专业管理机构或部门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4万亿元(含2.43万多亿元业外资产)。
表1:21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表1:21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注:目前,中国保监会已批准建信资产管理公司、百年资产管理公司、永诚资产管理公司等三家公司筹建
同时,保险资管机构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一类是专注于管理母公司资金的公司,业务模式及投资理念坚守传统,负债驱动资产配置为主。另一类是是第三方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综合投资能力正在接近或者达到充分竞争的大资产管理市场的标准。截至2015年9月底,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6家养老险公司通过专户和产品方式,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共计人民币10.54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约8.11万亿元,占76.94%,占全行业总资产的78.01%;非保险资金约人民币2.43万亿元,占23.06%。还有一类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正按照市场化理念和模式塑造提升。
投资领域广阔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受托业务的投资标的较为广泛,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到另类、从公募到私募、从虚拟到实体、从境内到境外的全覆盖。具体而言,包括存款、债券、基金、股票,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衍生金融工具,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私募股权基金、信托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券商资产支持证券、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各类金融产品,能为保险机构、银行、企业年金等客户提供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金融同业业务、财富管理服务、资产管理产品、养老金产品、境外理财产品、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专户、私募基金产品等各项产品和服务。
能力牌照齐备
保监会实施投资能力牌照化管理极大促进了保险机构建立完善的投资操作、投研体系、投后管理、风险控制等完整的资产管理链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主要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机构中,25家机构拥有信用风险管理能力;23家机构拥有股票投资能力;23家机构拥有受托管理保险资金资格;20家机构拥有资管产品创新业务能力;16家机构拥有不动产投资能力;15家机构拥有股权投资能力;14家机构拥有股指期货投资能力;12家机构拥有境外投资能力。目前,大部分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全能力牌照机构。
专业团队实力增强 截至2015年12月,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6家养老金管理公司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共计4370人,呈现阶梯式的快速增长态势。从人才结构来看,表现出投资人才数量显著增加、金融同业业务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合规与风险管理人才数量与结构得到快速补充三大特点(见图1)。
图1:保险资管机构人员结构情况
图1:保险资管机构人员结构情况
保险资管业务模式由单一向复合发展
目前,保险资管机构已经突破了按照投资指引受托管理母公司资金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成为从买方到卖方、从账户到产品、从服务投资方到服务融资方的业务条线丰富、管理模式多元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从单一的资金端管理模式向资金端与产品端整合模式过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是投资管理板块。包括传统的投资研究、组合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量化投资、权益投资、集中交易,以及年金投资及非母公司资金(含受托其它保险资金及非保险资金)投资,主要强调二级市场的投资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保险资管机构的债券投资能力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在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工商银行、中信证券等MOM平台作为资金端与保险资管机构的合作正在起步。
二是投行业务板块。该板块以另类投资为主,包括以保险资管机构名义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该板块两端在外,一端对接项目,另一端对接资金,为企业融资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质上是类似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私募股权投资、非标投资、境外投资逐渐成为保险资管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
三是金融同业板块。该板块由协议存款“通道业务”发展而来,现在又新开辟了保险资管机构与银行、信托、券商等同业开展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同业合作新业务。随着量化投资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该板块有可能成为保险资管行业下一轮竞争的重要战场。
四是财富管理板块。该板块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资产管理和公众理财市场,产品形式包括养老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障产品,专项或定制化产品的设计,以及公募产品的开发。虽然该业务板块还属于拿到公募牌照的保险资管机构和养老保险公司的利基市场,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板块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保险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保险资产运行稳健,效益提高
一是资产规模扩大,行业实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12.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66%;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1.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占保险行业总资产的90.45%。目前,在大资管市场上,保险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和信托。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保险业总资产和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从1.2万亿元、1.1万亿元增加至10.2万亿元、9.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22.4%、22.2%。
二是资产配置多元,结构趋于合理。截至2015年底,保险资产配置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为56.17%,其中各类债券余额38446.42亿元,占比34.39%;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权益类资产占比为15.18%,其中股票8112.49亿元,占比7.26%;证券投资基金8856.50亿元,占比7.92%。另类投资占比为23.31%,其中项目债权投资13735.45亿元,占比12.29%;长期股权投资8909.10亿元,占比7.97%;投资性房地产921.60亿元,占比0.8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品2490.55亿元,占比2.23%。其他投资为4011.92亿元,占比为3.59%。
三是投资收益改善,促动作用突显。截至201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共计7803.63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7.56%,创近四年新高。2004~2014年,保险资金累计实现投资收益总额21425亿元,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32%,平均每年贡献近2000亿元的收益,对提升保险业利润水平、改善偿付能力、壮大资本实力、支持业务创新、有效化解风险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另类投资业务发展,对保持收益率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险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抗周期性逐步增强。
四是注重安全稳健,资产质量优良。多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监管到机构不断健全风控机制,维护保险资产安全。目前,保险资产质量优良,存款都存放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安全性较高;投资的各类债券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以外,大部分有抵押担保等增信安排;投资的股票近70%为大盘蓝筹股,具有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的项目多为国家或省市重点项目,绝大部分有抵押担保或其他增信安排。近些年来,历史上的不良资产基本消化,尚未发现新增不良资产。
保险资金投资理念成熟,注重安全 保险资金是负债性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了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基础上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奉行“安全至上、风控第一”的原则,追求投资收益的长期持续稳定。
保险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运行高效
一是集约化管理。即由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划拨、统一运作,禁止分支公司运用资金。二是专业化运营。即设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金运用部门,专门行使管理保险资产的职能。在组织形式、投资流程、职责分工和业务团队建设上形成了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三是规范化运作。构建了管理规范、运作透明、制衡高效的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特有的合规文化体系。四是市场化运行。即除委托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外,保险资金还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90多家券商和基金等保险业外机构运作保险资金。在境外投资上,威灵顿、高盛、瑞银集团、景顺和罗素等机构已经成为中国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管理人。
信息技术系统日益完备,效率提升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发展之初就重视公司内部各项系统建设,从资产端到资金端、从业务前台到中后台均建有完善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包括研究系统、投资管理系统、估值核算系统、交易管理系统、信用评级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系统等。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构建了监管、受托人的报表体系,以及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查询体系等。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投资及经营管理的高效运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实现了合规风控的全流程管理、全过程管理、全透明管理。信息技术系统正在成为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生产力。
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发展迅速 资管产品特点 安全性高。一是项目标准高;二是增信措施强;三是风控要求严;四是项目等级优,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
期限较长。为满足保险资金长期价值投资的需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善于发行较长期限的保险资管产品,是市场上比较稀缺的长期资产配置资源。目前,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期限为7年左右。
规模较大。为适应规模大、期限长的保险资金需求,保险资管产品善于寻找规模大、现金流充沛的优质资产,提升了标的资产质量,降低了成本和风险。2014、2015年,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单只平均规模分别为21.72亿元和22.36亿元,最大单只产品规模达到500亿元。
收益适中。保险资管产品期限较长,且主要是具有债权性质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较为稳定。其中,债权类产品占比在82%左右。2013年、2014年、2015年债权类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58%、6.99%和7.01%。
产品注册情况 2013年开始实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制,首年注册产品3688亿元,超过过去七年总和;2014年、2015年注册规模分别达到3781亿元、2706亿元;2006年至2015年12月底,累计注册(备案)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达到1.77万亿元,占管理资产规模的14.75%。
从发行主体看,发行产品的资管类机构已经增长到21家;从投资主体看,关联保险机构、非关联保险机构和业外机构的投资规模各占三分之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产品认同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保险资产管理监管体系健全有效
一是建立了专业、集约、规范和透明的资产运作机制。推进保险机构法人统一集中调度保险资金,通过专门建立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或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实施保险资产全托管。
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规则。多年来,保监会先后颁布覆盖投资工具、范围、机构等领域的制度规则近百项,风控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实行大类资产比例监管。设置股权、不动产、金融产品等投资比例上限,并对单一投资品种设置集中度上限,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是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以风险为导向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自2016年正式实施,促进保险机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五是实施投资能力牌照化管理和风险责任人制度。
六是推进多工具事中事后监管。
七是完善监管体系。推行“1+N”的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体系,提升全行业保险资金运用内控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意识,促进保险机构合规经营,稳健投资,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成立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推行保险资金运用属地化管理试点,会同各保监局建立立体式、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016年形势展望及保险资管业发展方向 宏观形势展望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经济转型进入阵痛期,信用风险事件爆发可能性增加。在资产价格和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盈利能力减弱,企业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增加,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领域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受到地方债务进入偿债高峰、土地出让收缩、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速难度较大,现有投资项目收益下降,未来现金流回收的不确定性增加。
二是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业务拓展难度增加。在利率下行的市场中,保险资金相对较高的成本对优质融资方缺乏吸引力,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资金对保险资金投资挤出效应明显,导致产品开发难度不断加大,项目方提款意愿不足。利率下行也增加了交易结构设计过程中产品定价的难度,产品开发难以同时满足投融资双方需求。同时,不断下降的利率还加大了存续项目提前还款的风险,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多家保险资管机构认为,在当前利率下行、实体经济不振、股市加剧波动、资管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保险资管机构的资产端压力越来越大,而保险负债端仍然增长迅猛,这无疑加剧了资管机构的配置压力,加速了“资产荒”的恶化程度。
三是复杂的市场形势下蕴含多重发展机遇。“保增长”仍是当前经济工作重点,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公共品供给将给保险资管行业带来业务机遇;“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国企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打开业务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发个人财富从传统银行向资产管理机构迁移;保险业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将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面临保险资管机构“同市场竞争,非市场待遇”的尴尬局面。随着保险资管机构市场化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在保险资产管理工具日益丰富、产品结构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保险资管机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法律地位、政策、市场化竞争、经营环境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资管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迫切需要给予更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空间,打破瓶颈。具体来说,保险资管机构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资管机构具有同样或者类似的业务,但其资产管理机构的身份并不被广泛认知,特别是交易所、登记公司、银行间市场等相关业务资格、开立账户、业务信息系统等对保险资管机构仍有一些限制或尚未开放。此外,商业银行委托资产时仍然要考虑保险资管机构的注册资本,而同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则不存在类似问题,同时,对保险资金活期存款利率仍未视为金融同业存款。
二是大资管竞争下的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面临挑战。人的因素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保险资管行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但在大资管竞争中仍显不足。一方面保险投资渠道的放开为专业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引进速度仍然满足不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是“资产荒”形势严峻。2016年以来,保险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2015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2.4万亿元,加上2016年陆续到期的资产,需要配置的新增资金规模巨大,加大了配置难度和压力。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面临重大转变,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使得以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保险资产管理面临着“资产荒”“项目荒”的挑战。
四是市场竞争激烈。2012年以来国内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揭开了“大资管”“新监管”的资产管理新时代,不同类型机构可以全产业链参与资产管理业务。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得到拓宽,投资标准有所降低,与信托、券商等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但是,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仍面临一些政策性制约,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是资金成本高企。随着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部分保险公司主推分红险、万能险等具有理财性质的高现值产品,保险公司面临负债端成本上升、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两难选择,保险资金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日前,相当部分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仍在6%~8%的高位。尤其是基准利率连续下调,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下降,使保险资金成本与融资主体愿意承受融资价格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而银行间市场在资金成本和资金灵活度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对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形成压力。
六是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随着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企业融资环境的变化,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在功能上,需要满足融资主体生产运营、补充资本金、并购、债务置换等多方面需求;在结构上,需要具有灵活的期限、规模和成本管理。而交易结构单一、资质要求较高的传统债权投资计划难以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融资主体的需求。此外,流动性不足、二级市场不发达也成为制约债权投资计划发展的重要因素。
业务突破与发展方向
一是丰富资管产品,加大主动投资力度。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对提升保险资管机构的管理费收入、市场竞争力以及客户积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客观因素来看,混业竞争压力要求保险资管机构以产品化为依托,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扩大资产管理规模;从主观因素来看,保险资管机构经过十多年的演化发展,自身能力不断增强、专业人才逐步积累,形成了产品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资管机构将把产品化模式、产品创新作为2016年发展的重点。
二是增加另类投资,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随着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权益类资产的波动性加大,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资产荒”问题将会持续蔓延,另类投资配置已经成为保险资金投资的必然选择。在另类投资业务的具体领域上,保险资金将围绕金融、地产、医疗、现代农业、养老社区、互联网等产业开展投资。为此,政策层面仍需进一步放开另类资产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才能使得保险资管机构与信托、银行等金融主体处于同等竞争地位。
三是拓展第三方业务,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从国际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保险资管机构的第三方业务在总受托管理资产中的占比较高,国际上通行占比约为70%~80%。随着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新的保险主体不断涌现,以及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理财、社会个人财富的大幅增长,业内外资金对于保险资管机构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随着近年来保险资金投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保险资管机构已具备由保险公司的附属投资机构向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变的动力和能力,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发行的诸多限制进一步解除,国内保险资管业的第三方资产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 四是创新境外投资模式,推进全球化配置。随着国内外利率走势变化与汇率波动,境内资产组合已不能完全满足保险资产多元化配置需求,保险资金正在积极探求“走出去”之路。
2015年3月,保监会调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关政策,将投资范围扩大至45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同时扩大境外债券投资范围等。截至2015年12月,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超过360亿美元,折合2000多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9%。2016年,保险资管机构将在总结已有境外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委外、基金化等投资方式;探索与其他保险资管机构组成一致行动人,避免行业内部竞争形成价格扭曲现象;将投资标的产品化,在满足公司财务当期收益的同时增加资产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