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A股资金迷情:万亿险资逆势布局
每周报告
11月和12月,A股市场将迎来限售股解禁高峰,这两个月的合计解禁市值接近6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减持潮正暗流涌动。
“万宝大战”缠斗已一年有余,其间加上恒大系的加盟,使得这场大战分外胶着。虽然至今胜负未分,但是险资凶悍的手法已经被市场所关注。
今年以来,虽然A股市场继续表现的不温不火,但是险资布局的速度却是越来越快。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三季度末险资今年在A股市场的持股市值逼近万亿元。
除了A股市场之外,险资还积极布局了风险更高、弹性更大的新三板市场。目前险资已经出现在永诚保险、民太安等22家公司中布局。
不过就在险资买买买之际,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却在加速减持。
同花顺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四季度以来,已经有244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有些公司甚至出现“清仓式”减持。累计减持3.23亿股,涉及资金53.9亿元。
险资投完A股进驻新三板
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险资直接持股数量达到620.7亿股,持股市值达9383.1亿元,环比二季度末增加了3.23%。保险机构2016第三季度所持股票数达到634只,比2016年第二季度的556只,增加了78只,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从持股市值来看,险资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持股市值最大的公司为中国人寿,三季度末险资持有量达到了4023.2亿元。
其次是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险资持有的市值分别是728.9亿元和602.1亿元。
从加仓幅度来看,浦发银行最受欢迎,险资在三季度加仓4.1亿股。紧随其后的是兴业银行和南玻A,三季度险资分别加仓3.55亿股和3.26亿股。
此外西南证券的研报显示,险资对房地产的持仓市值连续四个季度维持第二名的位置。2016年第三季度被险资持股的上市房地产公司有29家,2016年第三季度持仓市值为715.84亿元,比2016年第二季度增加64.59亿元,增加幅度为9.92%,对比大盘累计涨幅呈现增持状态。
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万能险的规模增长迅速,“资产荒”压力逐步增大,险企有通过股票资产提升收益率的内在动力。从目前的配置情况来看,险资最偏重银行、房地产、非银金融和医药生物等行业。而这类公司具有经营可持续性、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的特点。
不满足于只在A股布局,财大气粗的险资还把触角伸到了风险更高、弹性更大的新三板。
结合挂牌公司的半年报和三季报,截至目前,包括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太平洋保险、瑞士再保险、前海人寿、华安财产保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百年人寿、民太安人寿等9家保险公司都在新三板上有所布局,投资的公司包括永诚保险、民太安、联合金融、华盛控股等22家挂牌公司。其中瑞士再保险有限公司出手最为阔绰,目前持有永诚保险1.1亿股,占比5%。
现实元素公司CEO刘子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介入新三板挂牌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配置荒造成的。新三板市场上有大量的优质企业,而股价相对较低,适合于长期投资,符合保险资金的需求。特别是如果这类公司以后实现转板,将会带来更大的溢价。“资本配置荒下,获得稳定的年化5%的收益的投资品种越来越稀缺。因此,有些新三板企业可能会达到这样的一种配置组合的需要。”
上市公司“清仓式”减持
不过就在险资在资本市场一路攻城掠地之际,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也如影随形。
根据同花顺的统计,10月以来,已经有244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有些公司甚至出现“清仓式”减持。累计减持3.23亿股,涉及资金53.9亿元,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被减持最为凶狠的公司是刚刚被顺丰借壳的鼎泰新材。今年四季度以来公司股东中科汇通分5次先后减持了鼎泰新材1107.3万股,累计套现5.85亿元。
金科娱乐也被7名重要股东减持7次,累计减持2160.2万股,涉及金额高达5.51亿元。即使被恒大人寿看中的金洲管道也难逃被减持的“厄运”,四季度以来被股东减持了两次,一次是职工监事董国华,一次是中融基金民生银行增持1号资产管理计划,两者合计减持341.4万股。
连年亏损靠卖资产保壳的*ST景谷11月8日也传出股东广东宏巨投资集团有限公清仓式减持的消息。公司的公告显示,股东之一的广东宏巨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通过司法过户方式取得的占公司总股本15%的非限售流通股,或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全部剩余股票,合计占景谷林业总股本的24.42%。本次减持期间为公告日起3个交易日后至6个月内;减持价格根据二级市场价格确定。
根据公告,广东宏巨自2016年7月12日起至2016年11月7日已经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公司400万股非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8%。
更让市场头疼的是,这种情况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A股市场将迎来限售股解禁高峰,这两个月的合计解禁市值接近6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减持潮正暗流涌动。
“很难评论谁更有眼光,从理论上来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说高管对于公司的情况最为了解,其减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可能意味着其看空公司后续的发展。另外险资现在也越来越精明,有些公司也是波段操作,这个季度进去了,下个季度有可能就出来了,不能就此说明险资认定其未来会有一个很好发展。因此投资者只能将资金的进出作为一个参考,对于上市的公司的研究最终还要落到基本面上。”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建信基金的基金经理陶灿也表示,“其实投资人不要过度盯着险资,这样的意义不大。买入之后的关键是看,险资还会不会继续加码,加至20%甚至以上。如果只是短线的炒作,这个季度进入,下个季度就可能获利了结,普通的散户是没法跟上步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