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回归保障:终身配置有学问 消费者投保理念需调整
2016年以来,整个保险业都处于回归保障的氛围中,随着以回归保障为目标的一系列监管文件的出台,人寿保险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重大调整,具体而言,以万能险为代表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以及中短存续期的其他种类产品,在2017年的行业数据中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人身险公司寿险业务结构中,去年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同比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至19.95%;另外,由于中短存续期产品受到限制,健康险产品增速下降至8.58%,此前2016年的增速则高达67%。
很显然,此轮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监管层出台相关规定约束保险公司的行为而产生的结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交流了多位保险业内人士以及消费者之后发现,在整个保险行业生态中,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认知和投保理念并未发生变化,如何正确地理解保险产品并发挥保险的保障价值或许才是让整个保险业回归保障的核心所在。
人身险配置原则:保障为主,投资为辅
对于如何合理地进行人身险产品配置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访问了多位保险产品专家,其多表示,根据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以及经济条件不同,每个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和能够担负的保费都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对于普通阶层而言,还是有一些大的原则可以参考。在一定预算前提下,一般优先考虑普通寿险和意外伤害险,其次健康险,包括医疗险和重疾险等品种,最后可以考虑储蓄、理财类的保险产品。
保险是对风险的定价,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出发点在于,确定清楚自己需要保障的风险点是什么。人身险的三大类产品即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正是基于人最主要的三大风险即死亡、疾病和意外进行分类的。
人身险产品中也有储蓄或投资功能的产品,比如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而一般的保障型保险产品也有储蓄型和消费型之分,前者即附带现金返还功能,后者则没有相应功能,购买一份消费型保险如若在相应期限内未触发相应条款产生理赔,那么该笔保费则归保险公司所有。也正因为如此,在健康险中,附带返还功能的重疾险相比消费型的医疗险,其定价更高。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上述理论上的建议与保险买卖市场上的实际情形有一定出入。“我接触的客户绝大部分都不愿意考虑那类纯粹保障型产品,可能总觉得意外身故或伤残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比较小,也可能大家心理上比较排斥这些想法。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购买有返还功能的产品。”山东地区一位保险代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海地区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你把钱交给保险公司打理,保险公司也是交给资管公司去做投资,这中间还要多隔一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购买过“分红型”保险产品的人士处获悉,此类保险产品一般年交保费超过万元,合同约定期满返还,返还时扣除各种费用之后其收益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亏本”返还的情形。
一位资深保险产品代理人对记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对于尚未结婚的消费者,建议购买比较便宜的保险产品,但是结婚之后尤其是承担了一定的车贷、房贷的消费者,建议以负债额度作为保额标准购买一些定期寿险或重疾险,“这样一旦家庭中有一个人发生重大事故不至于使整个家庭陷入崩溃的地步。”
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而言,多数专业顾问对记者提供的投保原则是“先大人、后小孩”,理由是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来源, 小孩发生意外,父母仍有收入仍可勉强维持,而一旦大人发生意外,经济来源断绝又没有保险的话则难以支撑。
消费者需跳出被动接受模式
在消费的投保理念尚未树立、保险公司代理人主导的销售模式下,保险公司的出发点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容易被放大,“保险公司总是倾向于销售赚钱快的、售后服务简单的产品,而消费者看看公众号、听着代理人朋友的介绍就把保险给买了。”北京地区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多家包括中资、外资在内的人身险代理人,表达投保诉求之后,代理人提供的第一条建议均是购买重疾险,并且提供了一些重大疾病的高发病率数据作为证据。
重疾险和医疗险均属于人身险中的健康险产品,通常而言,前者是一种补偿型保险,发生重大疾病一次性给付,而后者是一种报销型保险,根据生病住院的各项花费进行报销,“重疾险就好比你有一个土豪朋友,生病之后会一次性给你一大笔钱,你可以用它来干任何事,医疗险就好比你有一个会计朋友,在医院里住院、吃饭、用药一笔一笔地给你报销。”一位代理人对记者表示。
不过,有保险专业人士对记者分析,消费者往往忽略了保险的时间价值,重疾险的返还功能在数十年后返还的数额很难覆盖通胀率,而从保障功能上看,它只能保障保监会规定的数十种重大疾病,医疗险保障的责任更全,“建议排序上将更倾向于基础保障的医疗险置于重疾险之前。如果只买一种的话建议医疗险,如果购买重疾险则建议附带将医疗险一起买上,毕竟相比之下医疗险便宜很多。”
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和代理人更有动力推销重疾险,因为其对公司来说利润点更高,对代理人来说佣金也更高。
记者在对比了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之后发现,尽管总体设计上,同类保险产品的条款大同小异,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背后“猫腻”颇多,知名度高、规模大的保险公司由于其巨额的品牌推广、庞大的代理人队伍费用,产品定价上会更高,而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强调公司品牌和背景“忽略”性价比上的差异也是惯用话术之一。
比如,大型寿险公司X安人寿的一款重疾险产品被诟病颇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比他们的重疾险和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同款产品,同在90天的观察期内出现问题,华夏、天安的条款规定上都是全额退保费,而X安的规定则是只退现金价值部分,也就是全部保费的5%-10%,这个差别非常大的。”一位保险中介代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