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转冷”趋势明显 中国热点城市房价迅速“退烧”
清明节前,上海、深圳、苏州等一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楼市调控令,在新政的作用下,此前经历“暴涨”的沪深苏楼市快速“退烧”,甚至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寒流”。随后,4月1日环京楼市也迎来政策收紧,专家称,环京四县新限购措施有望区分刚需和投资性群体,避免地产板块的资产泡沫,拖累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布局。
沪深苏:观望情绪弥漫
上海市3月25日宣布执行新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将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个税或社保年限由满2年延长到满5年;二套普通及非普通住房首付则调至不低于五成和七成。上海楼市新政直接让不少外地购房者和改善型购房者失去了购房资格,因此也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调控”。
相较于上海,深圳此次的调控政策则被戏称为“温柔的一刀”,将非深圳户籍人口购房社保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同时二套房首付提高到四成。不过,从供给方面,清明节期间深圳仅有8个楼盘入市,开发商推盘的速度趋缓。
而此前房价涨幅全国领先的苏州则直接出台了“限价令”,政府对开发商做出了“半年涨幅不超过6%,全年涨幅不超过12%”的硬性规定。
尽管要看清新政的真正效果尚需时日,但沪深苏三地市场上的观望情绪已然开始弥漫,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而在二手房领域,甚至有不少业主的报价开始下调。以深圳为例,深圳规土委的数据显示,3月21日至3月27日深圳一手住宅成交776套,环比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已经连跌3周。而据彭博社援引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称,3月28日至4月3日当周,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前一周下跌60.44%,成交均价为32916元人民币每平方米,环比前周下跌3.42%。
在上海税务部门工作的邵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清明节前一周,办理二手房缴税业务的同事每天下午五点半就下班,“这种情况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出现过了,可见成交量是真的下来了”。
中原地产经济分析师刘渊对《环球时报》表示,沪深苏楼市“转冷”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的涨势“过猛”,现在出现一定回调。另一方面,在新政出来之前,政府层面就已释放了很多信号,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不少人的心理预期,进而压低卖家报价,事实上楼市“转冷”趋势从3月初就已经初现端倪。
环京楼市调控:剑指投资客
沪深新政落地后,首都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走向也成了各方关注的重点。4月1日晚间,河北省廊坊市发布了楼市新政,规定在三河、大厂、香河和固安这四个环北京的县市,非本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购房首付款比例最低限制从此前的20%上升到30%。
2015年,随着通州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消息传出,与通州只有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房价也随之猛涨。2015年初,燕郊的房价大约在每平方米1.2万元左右,但现在新房单价已超过每平方米2万元。有购房者甚至感叹,燕郊房子是“一天一个价”。
“廊坊新政的目的主要在于区分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刘渊表示,目前燕郊的房地产市场中有大量的投资性购房者,而从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刚性需求依旧持支持态度,但会打压非理性的投机性购房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级别的大事件,堪比20世纪7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燕郊作为京津冀的地理结合点,其房价“火爆”有其内在逻辑。但作为综合决策部门,要格外注意该地区各个经济板块的协调成长,防止房地产板块中的资产泡沫导致实业成本过高,拖累一体化的整体布局。
二线城市前景亮眼?
“房价是涨还是跌?”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关心的话题。根据中国央行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对今年第二季度的房价,52.1%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7.6%的居民预期“上涨”, 16.1%的居民预期“下降”。有分析称,在一线城市纷纷祭出楼市调控政策之后,资金的溢出效应明显,大量资本有进入一线城市周边及热点二线城市的苗头。
对此,刘渊持类似观点,“今年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会趋缓,呈较平稳态势,而二线城市表现将会相对亮眼,成交量和价格都会不错”。而曹和平则表示,如果4月公布的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超过6.5%甚至6.7%,则房地产市场前景仍会十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