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报暴露补贴乱象 政府补贴多则几十亿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进入高潮,伴随着“扭亏”“保壳”“业绩冲刺”等关键词的出现,政府补贴红包也纷纷露脸。政府补贴多则几十亿,少则几百万,上市公司各取所需,有的公司实现了扭亏;有的公司扮靓了业绩;有的虽然有补贴红包助力,但仍无法“脱贫致富奔小康”。
面对眼下存在的诸多政府补贴,市场分析认为,政府补贴虽然能起到缓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但上市公司不应对此形成一种依赖,或是上瘾。要想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最终还要在主营业务上下功夫。
□背景
九成企业获政府补贴
每到年报披露季,政府红包就满天飞,成为A股市场的一出大戏。企业收到的红包金额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公布201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2015年获得政府补贴款的公司近九成。整体来看,政府补贴的金额多则几十亿,少则也有几百万。这其中大手笔红包不在少数,政府出手毫不吝啬,多家上市公司2015年红包金额同比实现翻番。
例如,一直靠政府补贴屡屡渡过难关的中国远洋,2015年收到政府补贴款高达42.57亿元,同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了25.14亿元,接近翻番。
2014年的“亏损王”中国铝业收到的政府红包金额也不逊色。公告显示,中国铝业2015年的政府补贴金额高达17亿。与前一年的8.23亿相比实现翻番。
从上市公司公告的内容看,政府补贴的理由繁多,其中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政府发展资金、技术改造补助、企业奖励、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等,也有打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央补助资金、课题专项经费口号的。
但归根结底,政府在关键时刻的慷慨解囊,多半出于两种理由:一是帮助上市公司顺利扭亏,实现保壳;二是为公司扮靓业绩添砖加瓦。
□类型一
救命稻草
事实上,收到政府补贴红包已成为很多徘徊在连续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保壳主要渠道之一。一些昔日的明星企业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明星公司*ST夏利就是典型代表。
4月1日,*ST夏利发布年报,公司2015年1-12月实现营业收入34.04亿元,同比增长5.34%,汽车整车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4.72%,公司本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上季度增长21.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5万元,同比增长101.09%,至此,*ST夏利成功摆脱了连亏三年,股票被暂停上市的命运。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公司已连亏两年。如果2015年继续亏损,公司股票将被交易所实施暂停上市。
然而,伴随着*ST夏利在2015年的成功“脱贫”,其幕后的推手也浮出水面。*ST夏利年报显示,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高达5.63亿元。至此,市场人士才恍然大悟,关键时刻,还得靠政府出手相救,*ST夏利才得以起死回生。
如同*ST夏利一般凭借政府财政补贴眨眼变成金凤凰的公司不在少数。例如ST宜纸报告期内的营业外收入高达3173万元,其中的3172.40万元均为政府补助。因此,公司在2015年实现净利888万元。
凌钢股份2015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0.48亿元,同比扭亏。而在扭亏背后,却是2015年公司收到政府研发费用补助2.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补助0.42亿元、引进域外资金奖励0.60亿元以及用电补贴4.5亿元,合计增厚营业外收入7.92亿元。
□类型二
扮靓业绩
这边上市公司依靠政府补贴渡难关,另一边一些上市公司依靠政府红包扮靓公司业绩。
贝因美和比亚迪去年业绩现大幅增长,这其中政府补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贝因美2015年营业收入为45.34亿元,同比下降10.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50.45%。而计入贝因美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1.24亿元,较2014年增加了逾40%。
另据比亚迪年报,公司在去年净利润达到了28.23亿元,同比增长551.28%。而比亚迪业绩飞涨的背后政府补贴功不可没,对新能源汽车提供的政府补贴,每辆达8500美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达5.81亿元。
网宿科技也是扮靓业绩的典型代表。公司3月31日发布公告,公司收到上海市嘉定区国库收付中心拨付的补助资金2832.40万元。公司预计2016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盈利18341.79万元-22272.18万元,上调为盈利20962.05万元-24892.43万元。
鸿利光电4月11日晚间公告称,近日,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鸿利收到由南昌临空经济区财政局下发的企业扶持资金540万元。上述资金占公司2014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5.75%,占2015年度业绩快报未经审计净利润的3.31%。该笔扶持资金被确认为2016年第二季度营业外收入。该项政府扶持资金将对公司2016年净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类型三
杯水车薪
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政府补贴是救命稻草、灵丹妙药,也成就了不少乌鸦变凤凰的案例,但也有例外,有些公司即便收到政府红包,仍无法“脱贫致富”,政府补贴的那点银子显得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的现象在上市钢铁公司的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多家钢铁公司虽然获得了政府动辄几亿的慷慨解囊,但仍无法实现“脱贫致富”,2015年的亏损幅度仍不小。
以重庆钢铁为例,公司3月30日发布年报,公司2015年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亏损59.87亿,同比下滑11741%。而2015年公司还曾获得政府补助达9.69亿。在近60亿巨亏的压力之下,不足10亿元的政府补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与重庆钢铁同病相怜的还包括马钢股份、鞍钢股份、华菱钢铁等公司。其中马钢股份2015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8.04亿元,同比下降2277.67%,而公司在2015年获得政府补助也超过2亿元。
华菱钢铁和鞍钢股份获得政府补助款均超过1亿,但相比于两家公司29.59亿元和46亿元的巨亏,1亿元显然无力回天。其中,鞍钢股份还创出了1997年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金额。
□观点
莫过多依赖补贴做好业务是根本
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补贴行为本应该是一种奖励机制,但目前在A股市场上出现的政府补贴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依靠其达到脱贫致富等目的的代名词,味道已经变了。对于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诸多政府补贴乱象,108度资本创始人叶峰分析认为,政府补贴是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税收收入和企业发展的平衡所做出的妥协。靠政府补贴可以解决上市公司短期财务数据难看的问题,但无法解决企业长期绩效持续增长的问题,这种缺少顶层设计的补贴行为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行为,上市公司如果一味地靠补贴来掩盖业绩上的短板,在资本层面等于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战术欺骗,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值得投资者警惕。
在企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优秀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可以理解为一种雪中送炭的行为,但无序地进行补贴却不对上市公司遭遇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最终的补贴不但无效,反而助长企业的不良习气,并有可能导致其走向衰败。
叶峰强调,政府补贴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燃眉之急,上市公司不应该对其形成一种依赖,或是上瘾。要想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最终还要在主营业务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