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暗示不会频繁降准
保汇率还是保经济,央行依旧面临着棘手选择题。由于三季度经济可能继续呈现下行趋势,降准预期又在市场中重燃。然而,央行在近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暗示放水式的货币政策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导致外汇储备下降,资本外流加剧。在分析人士看来,汇率波动一直左右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央行的这一表态也暗示不会频繁降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定向工具以及挤牙膏式宽松。
熄灭降准预期
在这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从一季度“出现积极变化”转变为“总体平稳”,并对结构性风险表示担忧,其中提到目前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等“非生产性部门”的投资依赖较大,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比下降,债务杠杆较快上升,经济结构失衡加剧。
7月官方经济数据也显示,制造业PMI为49.9,处于荣枯线下0.1个百分点。方正证券宏观团队认为,制造业PMI回落跟需求收缩、洪涝灾害、去产能等有关。6月以来房地产销售、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等指标回落,三季度经济重回下行通道。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降准预期重燃。
不过,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熄灭了这种降准预期。原因是降准预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
“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央行在报告中说道。
央行昨日公布的7月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我国7月外汇储备为32010.5亿美元,较6月的32052亿美元下降了41.5亿美元。“央行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十分明确地传达了两点信号:一是暂不考虑降准,二是近期无意主动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招商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指出。
倾向定向货币工具
事实上,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存在一直是央行实施降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表示,后期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大,外汇储备持续下降使得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空间相应变小,进一步约束央行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
不过,近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弹药充足,已不再依赖“双降”工具释放流动性。
九州证券邓海清和陈曦团队在最新的研报中表示,尽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没有排除降准可能性,但央行降准的概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在一般情况下,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来提供流动性和基础货币。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例如今年2月底,才可能通过降准来提供流动性。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通过降准来提供流动性的必要性几乎不存在,因此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极低。
“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除非货币市场、股市等出现剧烈波动,否则,降准可能会被央行尽可能少地使用。由此清晰折射出‘三元悖论’对中国政策操作的巨大现实影响,更是为伯南克在《大萧条》中所发现‘汇率选择左右国内流动性’提供了现代版的案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点评道。
从央行今年上半年的操作来看,央行在减少降准工具的使用,更多开发并常态化使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中短期货币政策工具。自今年2月18日起,央行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央行累计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10.28万亿元。
风险管理思路微调
除了对降准的表述引发外界关注外,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还对风险管理思路进行了微调。在区域性风险方面,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一季度报告中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改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删除了有关区域性风险的表述。在鲁政委看来,这可能意味着央行对风险的容忍度有所提高。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与今年来发生诸如东北特钢债券违约等事件有关,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进程中,监管层对于区域风险的态度发生变化。
另外,关于债券风险方面,报告首次指出,“加快建立健全信用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债券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债券市场管理协调和跨部门监管协作”。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徐寒飞表示,随着债市违约事件持续增多,信用违约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再融资风险等成为央行新的关注点和担忧所在。
鲁政委表示,这反映央行对债券市场风险的关注有所加强。而关于“债券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其实在今年初开始执行的MPA中,已经包含了部分内容,此次再度提出,可能意味着将增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作,探索联合密切监测债市风险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