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催生金融服务新变革 智慧金融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
高科技背后衍变出来的先进技术或创新,常常使人感到“不觉明厉”。金融领域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已经有许多先进技术。
无人银行、刷脸取款、刷脸存款、指静脉取款、自助办卡机、硬币兑换终端、银行智慧机器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今的金融生活充满科技范儿,稍不留意,你就会out,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智慧金融凭借透明性、便捷性、灵活性、即时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获得了众多客户青睐。
智慧金融贴近客户需求
如今的金融圈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算法,使金融业态不再局限于“金融”标签,而是转变为一种深入各场景的生活标签,变得更贴近生活。智慧金融可以解决用户从大众消费到个性消费,从单一消费到多元消费,从被动满足到主动寻求,将投资带入新的场景、新的生态,为未来投资领域带来新的风向标。在智慧化过程中,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更要基于真实的业务场景,基于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需求。
比如说,为积极响应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日前,郑州银行、中国银联及河南金惠普民公司三方共同合作,依托郑州银行“融OPEN”金融共享开放平台,成功实现金融账户服务体系、银联移动支付及普惠金融应用场景的线上化高度融合。该平台以郑州银行金融产品服务为基础,融合金融账户的在线开立、银联卡二维码收付款、理财产品申购、线上缴费等多种金融场景,可提供便民化一站式的线上金融生活服务。利用该平台,将为中小微企业、个体户等,在生活缴费、非税代收、理财咨询、电子商务、产业链投融资等领域提供更多开放共享式金融科技服务产品。
智慧金融通过运用先进科技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例如,浦发银行发布的国内首款智能APP——“浦发极客智投”,率先实现语音智能交互应用,并引入了智能语音交互、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认证技术,将其应用到账户登录、转账汇款等业务场景。APP不仅能够“读”出用户的语音文字,还能够智能“理解”其需求,直接自动进入相应的产品和页面为其完成交易。
应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
昨日,在中原银行郑州分行营业部,记者见到了正在用VTM机进行转账的孙先生。孙先生经营一家小超市,谈起金融行业这几年的变化,他感触很深。孙先生说,以前去银行转账,至少要在网点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然后填写一堆各种各样的单据,还不能有一个字填错,填错就得重写。现在呢,要么通过手机银行转账,要么在网点在智慧柜员机上自助操作。轻轻点几下屏幕,就自助办完转账业务,而且和柜台转账要收手续费相比,用这些渠道完全免费。
“另外,现在银行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像缴纳水电气费、物业费,甚至是孩子的学费,都能自己用手机完成,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孙先生说,最近,中信银行还在基层社区推广“智慧社区”服务。该服务可以基于交易大数据和不同客户购买产品的偏好,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确保社区居民在家政、购物、娱乐、老年陪护等方面享受到更好服务。
随着金融主体之间的开放和合作,智慧金融呈现出了透明性、便捷性、灵活性、即时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例如,智慧金融解决了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金融体系,围绕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流,许多以前封闭的信息,通过网络变得越来越透明化。
同时,智慧金融体系下,用户应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信息后,经过大数据引擎统计分析和决策就能够即时做出反应,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开放平台融合了各种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既是多样化的,又是个性化的;既是一站式服务,也可以由用户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选择、组合。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依托大数据征信弥补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缺陷,在进行风控时数据维度更多,决策引擎判断更精准,反欺诈成效更好。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对用户信息、资金安全保护更加完善。
智能机具替代部分人力
曾经,在银行工作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是大众眼里的“金饭碗”,引无数毕业生“竞折腰”。如今,当“金饭碗”遇上了智能时代,面对科技金融的“咄咄逼人”,银行不断自我变革,柜员和科技人才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如今,走进省会多家银行,你会发现,与以往相比,银行网点里的自动设备明显增多。智慧柜员机、自助填单机、VTM、硬币兑换终端、银行智慧机器人……越来越多新奇的智能设备占据了网点中心位置。在大堂经理的指导下,市民有序地自助办理业务。相反,曾经熙熙攘攘的人工柜台,不仅门庭冷落,而且不少网点的办公柜台也只保留了部分业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44亿笔,同比增长46.33%;离柜交易金额达20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06%;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87.58%。同时,指明“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社区化”成为银行业发展趋势。
在各大银行年报中,“金融科技”“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等词被频频提及。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加快推进“智慧银行”转型,抢占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制高点;中国银行未来要打造成“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占比要达10%;农业银行提出要建设“信息化银行”;招商银行则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
业内人士分析说,随着金融科技对多种银行业务的智能化改造,很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已经被机器所替代。另一方面,人力成本的提高也是银行用机器替代人工的动力之一。
要平衡防风险与促发展
然而,在效率高度优化的环境下,如何破除潜在风险点,并对可预知的隐患做好防护工作,成为智慧金融发展中更为重要的工作之重。
业内人士分析说,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重塑金融业的同时,也对金融稳定带来影响。金融科技的根本仍然是金融,但由于其电子化、虚拟化等特点,拓宽了金融业风险管理内涵,使得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不同业务间的关联、渗透,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的过程中易于进行监管套利。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科技对金融业带来的深刻变革,采取积极的措施适应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中把握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对金融科技保持理性,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探索加强监管的框架和标准,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对于金融机构自身的智慧金融建设过程中,业内人士建议不妨注意这3个方面问题。首先,强化银行数据安全意识,加强银行数据中心和灾难恢复能力建设;其次,深入研究和解决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点,实现技术突破;最后,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和同行在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控水平。
总之,智慧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消费者、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这些主体应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好金融科技生态。记者 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