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头涉假冒洋品牌捏造历史 专家称系隐形欺诈
与鞋类不同的是,大多数“欧洲品牌”男装的产品产地为中国本土的上海、广东等地,只有德国迈雅裤装是由罗马尼亚制造的。不少售价高昂的男装,售货员都介绍说使用的是进口面料。
英国男装品牌“爱德华ADH”的售货员告诉记者,商城是销售高端服装的,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大了,富人都有追求高品质服装的需求,因此一件使用进口的优质面料所制作的西服售价上万元也不足为奇。
在另一家商场的男装卖场里,好几个品牌的售货员介绍,他们的品牌是在意大利、法国等地注册的,但公司的国籍和厂家却在中国,所谓的“外国品牌”其实只是中国公司到国外注册的。也有些本土品牌为了提升设计水平,会到法国、意大利等地聘请设计师进行款式设计。在男装卖场里,“国际品牌”“进口面料”“欧洲设计师设计”十分流行地成为各个品牌彰显品质的卖点。
假冒洋品牌是一种隐形欺诈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建民认为,我国对洋品牌的仿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直接仿冒,比如人家的LV直接仿冒;第二个阶段是改国外品牌中的一个字母,在视觉上误导消费者。“第三个阶段就厉害了,就是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商标,但这个商标在国外是不用的,申请了以后回国内用。所以,这样所谓的国际商标产品,实际上连国门都没出过,在中国造、中国生产、中国销售。”
陈建民说,在国外申请注册一个商标非常容易,花一两万元就行。但因为这个商标在国外根本不用,外国人很少去了解,中国消费者一般也不可能去国外查,所以便打着洋品牌的旗号到处宣传,甚至因此而卖高价。而消费者由于对商标、产地等概念并不了解,很容易因此产生错觉误认为这些商品是“国际品牌授权、国内生产”的洋品牌,而所谓的国际品牌授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授权。
陈建民副教授认为,这种欺骗手段非常隐蔽,因为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能力辨别商标、产地的区别。这种行为虽然构不成欺诈,但可以构成“重大误解”。消费者发现后,可能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但可以要求解除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