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影响股市六大重要消息:场外资金已入市
原标【11月18日影响股市六大重要消息:场外资金已有入市迹象】
一、央企改革提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商业类央企混改相继破题
二、增量资金持续入市
保证金结束两周净流出 场外资金已有入市迹象
新基金借势密集发行 紧盯国企改革和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场外资金持续进场 A股需有两个条件才可能有新突破
900亿元RQFII驰援A股 总投资额度超过1万亿元
三、沪深两市资金净流出额超600亿元 中小创成重灾区
四、新股改革:
IPO发行规则再修订征求意见稿日前下发:投资者缴款认购量不足七成 IPO可中止
五、过渡计划或将落实 A股有望年内入富时指数
六、百亿级定增又现江湖 37家公司再融资共7000亿
央企改革提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中国证券报记者刘丽靓
随着国企改革“1+N”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一场基于分类、重组、混改、组建投资运营公司而形成的央企大规模改革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展开。
据悉,南方电网混改方案已上报,未来或将在一些大的输变电项目以及有实验创新性质的供电区进行探索。大唐电信[0.87% 资金 研报]混改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近期,有传闻称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正酝酿重组,而关于航空业、电信业、旅游业央企整合重组的传闻也此起彼伏。在相关消息的影响下,截至11月17日,两市有100余家国企上市公司处于停牌状态。业内人士认为,央企改革将成为明年最重要的中期主线之一,可持续关注集团资产注入、央企重组合并、困境企业的并购借壳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商业类央企混改相继破题
随着混改相关政策陆续下发,央企子公司的混改拉开帷幕。
11月10日,奥瑞金[0.53% 资金 研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参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将以自筹资金16.16亿港元受让中粮包装[-1.68%]27%的已发行股份,或在根据《股份买卖协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以自筹资金14.96亿港元受让中粮包装25%的已发行股份,每股价格为6港元。
“中粮包装引入奥瑞金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标志着中粮集团国企改革拉开帷幕并且有望提速。”业内人士预计,中粮集团今年年底前后有望最终确定集团层面的国企改革方案。
11月9日,央企中钢集团与民企中泽集团在北京共同举行吉林炭素有限公司混改成功暨管理权移交仪式,这是继去年成功重组吉林铁合金后,中泽集团又一次试水央企混改。今年9月22日,中泽集团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以竞价方式获得中钢集团持有的吉林炭素有限公司70%股权,完成股权变更后成为吉林炭素的控股股东。
重组大戏轮番上演
在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双轮”驱动下,央企重组大戏正轮番上演。
11月16日,中外运长航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中外运航运[1.91%]、中外运股份和外运发展[0.26%资金 研报]分别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中国外运[-3.12%]长航集团有限公司通知,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该事项细节尚未确定,且需要获得国资委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中外运长航集团作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化,但国资委作为公司最终控制人不会变化。目前,招商轮船[-0.38% 资金 研报]、中外运股份、外运发展均未发布停牌公告。
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巨头的重组整合也在积极推进。11月9日,中国远洋[0.00% 资金 研报]、中远航运[0.00% 资金 研报]、中海集运[0.00% 资金 研报]、中海发展[0.00% 资金 研报]、中海科技[0.00% 资金 研报]等5家公司集体发布公告称,因其控股股东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正在分别筹划下属公司相关业务板块资产整合事项,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
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在2015国际海运年会上表示,全球市场来看,规模化、大型化是一种趋势。航运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均衡发展,必须要有一定规模,才能让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而实现规模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并购和联盟。
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航运市场尚未从低谷期走出,兼并收购是近年来航运业发展趋势之一。招商局集团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之间的重组或是采取“吸收合并”方式,而中远与中海集团层面的重组或倾向于转向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近期市场传闻国航与南航、三大电信运营商、三大旅游央企(中国国旅[-0.19% 资金 研报]、港中旅、华侨城)之间将合并重组,虽然相关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澄清,但公司股价依然受到资金追捧。招商证券[-0.87% 资金 研报]表示,推动国企重组整合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监管层频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无疑将加速国企并购重组进程。
新基金借势密集发行 紧盯国企改革和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记者赵明超○编辑长弓
6月份开启的阶梯式下跌行情,让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远离市场,也让新基金发行降到冰点。随着最近两个月市场反弹回暖,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资金入场趋于活跃,基金公司也顺势发行新产品。记者统计发现,本月新基金发行数量已经超过此前两个月的总和。
从最近三个月的新基金发行情况看,上证报资讯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新基金共发行19只,10月份发行35只,11月份截至17日,已经发行57只,超过此前两个月的总和。
从基金类型看,在9月份发行的19只基金中,股票型基金仅1只,混合型基金有5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占比不足三分之一;10月份发行的35只基金中,股票型基金5只,混合型基金为10只,占比不足二分之一;而到了11月份,主动管理型基金数量占比大幅提升,在已经发行的57只基金中,股票型基金6只,混合型基金32只,两者合计占比近七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发行就是市场的风向标。在今年前几个月的疯涨行情中,基金公司借势密集发行新产品,其中5月份发行新基金126只,6月份发行143只,创下中国基金发展史上的最高纪录。从发行规模看,3月份新基金发行份额接近1800亿份,4月份到7月份均超过2000亿份,火爆的市场吸引投资者蜂拥入市。
在6月份开始的阶梯式下跌行情中,新基金发行迅速降温,8月份新基金发行仅39只,9月份更是只有19只,创下最近两年来的低点。
从新发行基金主要投资方向看,新兴产业和国企改革是最主要的标签,包括转型升级、新经济、新活力、国企改革及医疗保健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中银战略新兴产业、汇添富新兴消费、中融新经济、宝盈医疗保健、中银新机遇、国富新机遇混合等。
华夏国企改革灵活配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郑晓辉认为,未来十年,国企改革将是中国股市最大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动的投资机会,从中国资本[2.40%]市场发展历史看,法人股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两次政策红利,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接下来国企改革同样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目前国有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30%,未来几年将至少有一二十万亿的国资进入股市,将带来长期的投资机会。
宝盈医疗保健沪港深股票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段鹏程认为,投资就是投未来,以钢铁、水泥、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正在下降,而以医疗、TMT、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是引领我国进行产业升级的主旋律,是投资的大方向。郑晓辉同样看好新兴成长股,尤其是和内需相关的新兴产业,包括精准营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
保证金结束两周净流出 场外资金已有入市迹象
⊙记者黄璐○编辑枫林
保证金、两融余额、新增投资者数量等多项数据显示,资金已有入场迹象,但并未像去年牛市一般疯狂涌入A股。券商研究机构认为,此次反弹与基于“存款搬家”的增量博弈有所不同,市场正在管理层的推动下,营造可持续的良性氛围,短期震荡调整是为延续中级行情蓄力。
投保基金最新数据显示,上周(11月9日至13日)证券保证金净流入351亿元,结束了连续两周的净流出,日均余额为2.24万亿。
两融余额也持续上涨。上周,两市两融余额连续第6周上涨。本周一,两市融资余额报1.18万亿,再度双双净流入,但当日融资买入规模放缓。
针对上周末监管层降低融资杠杆的政策,有机构认为,这意味着管理层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可持续的良性氛围,而非暴涨暴跌。总体而言,该政策对市场和行业的影响有限,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监管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
中国结算的最新周报还显示,上周新增投资者数量35.36万户,环比前一周增加18%,且为8月以来最高。当周,A股交易活跃度大幅回升,参与交易A股的投资者数量占已开立A股账户投资者数量的26.59%,前一周该比例为24.62%。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在本轮市场的反弹中,无论是保证金、两融余额或开户数,场外资金并未如去年一般疯狂涌入A股,10月保证金依然净流出67亿。这意味着,此次反弹与基于“存款搬家”的增量博弈有所不同。
申万宏源策略分析师王胜认为,当前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资管和保险等资产配置机构,同时带动了私募基金突破中性仓位继续加仓(相当数量处于平仓线附近的私募把握确定性机会加仓是重要原因)。增量资金相对理性,追高意愿不强,所以当前市场特征与公募基金获得增量资金倾向于继续加仓重仓股、强化趋势的市场特征不同。
自本轮行情上涨以来,随着利多逐步兑现,市场赚钱效应也在短期内逐步缩小。有投资者担忧,IPO冻结资金、降低融资杠杆及海外风险的扰动,均可造成市场短期的顺势调整。但对于后市,机构认为系统性风险不大。
兴业证券[-0.95% 资金 研报]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此前市场情绪后知后觉,引发空头回补,但流通市值规模的扩张对资金的消耗更大,加上增量资金不足,资金和筹码更快达到了相对均衡的状态。因此,在冲击三季度成交密集区时,大股票补涨引发的“逼空”行情难以持续,后续结构性行情震荡向上概率更大。但是,短期震荡调整是为延续中级行情蓄力,中级行情的主逻辑依然存在。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央行已保持公开市场操作连续两周零投放,这表明目前短期流动性状况平稳,货币市场供需均衡。未来,四个因素可能会对年末资金面造成较大扰动,分别为季节性因素、IPO(28家按照旧规可能在年底完成)、SDR评估之后的汇率波动和美联储加息。
场外资金持续进场 A股需有两个条件才可能有新突破
本周以来,尽管多空因素交织,但A股市场避险情绪开始消散,增量资金入场的趋势日渐明显,一扫之前资金持续外流、场内人气低迷的状况。从新基金发行情况看,此前首募规模下降态势正在扭转,场外资金显露出“借基入市”的趋势。
多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新增资金正缓慢持续入场,但增量资金能否令成交放量,突破场内原有存量资金博弈格局尚待观察。同时,近期部分个股涨幅较大,资金获利了结压力较大,存在回调可能。但总体来看,公私募机构持股仓位降幅不大,中长线资金仍会积极布局。
场外资金持续进场
近期市场连续反弹,人气逐步积聚,增量资金开始涌入市场。从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不仅各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身处一线的市场部人士有发行比之前好做的感觉,数据也显示新基金发行正在走出寒冬。从11月已成立的新基金情况看,市场回暖态势迹象相当明显。Wind数据显示,11月前半个月里,有22只新基金成立,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共计达到162.8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为7.4亿份。
自7月开始,新基金发行规模一直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如果扣除7月2000亿的“国家队”基金,借助6月牛市惯性,7月份新基金发行份额仍有492.92亿份;8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下降至244.19亿份;9月份首募规模居前的基金竟出现货币基金的身影,保本基金开始兴起,但仍未能阻挡基金发行的寒意,整个公募基金市场首募规模滑落至207.77亿份;10月保本基金继续发力,但新成立基金规模也仅有182.89亿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场人气最火爆的5月份,短短一个月内122只新基金宣告成立,“日光潮”频现,首募规模曾达到3312.1亿份,4只百亿基金集体面世;在A股气势如虹攀上5000点的6月份,有149只新基金成立,总的发行份额有2833.08亿份,再次爆出4只百亿基金。
根据11月份新基金发行的情况,本月很可能扭转新基金首募规模下降的态势。从银行等渠道反馈的情况显示,市场人气明显上升。上周末,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场由公募基金、银行共同举办的基金投资者交流会上,记者发现与8月底的投资者交流会相比,人气明显提升很多。8月底时,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亲自赶赴现场,也未能留住投资者提前离场的脚步。如今,即便交流会已经结束,许多投资者仍不愿离去。
值得注意的是,借基入市的资金反应向来“慢半拍”,甚至一不小心可能成为反向指标。相比而言,股民情绪反转得更快。早在10月中上旬,投资者已经重新投身市场,新增投资者和交易投资者数量均在当时出现V型反转。中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28日至10月9日这五个交易日的新增开户数和交易账户数在6月市场剧变以来达到最低,随后均出现触底反弹,并于近期趋稳定。
总体而言,新增资金正缓慢而持续地进场,但还未出现类似于今年3月份至5月份期间的爆发式增长。“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基民对市场的反应总是后知后觉,现在的增量资金入场速度正好让市场再飞一会。”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做出如是评价。
两融新规只影响增量
由于近期市场走出回暖行情,沪深两市融资融券规模也较快上涨。数据统计显示,11月10日融资余额为1.14万亿元,较9月30日增长26%,10月日均融资交易额1020亿元,较9月份增长76%,11月日均融资交易额为1374亿元,较10月增长35%。为控制场内杠杆资金,沪深交易所13日开始对两融细则进行修改,将融资保证金比例由原规定不得低于50%调高至不得低于100%。
据悉,为减少“一刀切”降杠杆的影响,本次两融业务细则调整并不涉及存量融资合约,同时“限杠杆不限规模”。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本次调整只是针对新增的融资交易,规则实施前仍按照现行规则交易,修改前的现存融资合约不需要立即改变,合约期限不受影响,也不用追加保证金,合约到期可根据合约约定进行展期。
“尽管新规要求保证金比例上调,但从现实操作上看,不会有太多客户用满杠杆或者采用最大担保折算率。理论上杠杆天花板下降了,但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很多券商对涨幅过高的个股和创业板股票的保证金比例基本上调至90%左右。”有券商营业部人士分析,新规下仅占少数比例的、热衷加杠杆且规模较大的融资客户需要提供更多担保品或者降低融资规模。
券商人士表示,由于不同机构对不同个股的风控标准不同,保证金比例的范围也不同,新规实际对相对低估值个股获得增量资金流入的影响较大,但不会给投资者新开仓买入此类个股造成直接影响。据了解,由于市场反弹行情较明显,不少券商将部分蓝筹股个股的担保折算率和警戒线有所提高。对存在高估值风险的创业板个股保证金比例则提高至100%以上。
中金证券分析师杜丽娟表示,目前主流大券商执行的两融保证金率约为70%,大客户的保证金率更低。此次由50%上调到100%,将对执行层面造成实质性约束,尤其约束边际上资金量更大、交易更活跃的大户。另有券商机构人士提出,即便按照当前的两融规定,对于融资意愿强烈的投资者可以将现金作为担保品、融资买入后再用现金买股票,仍能维持1倍的杠杆。总体而言,需要保持在监管所能接受的1倍杠杆以内。
尽管有市场人士担忧,此次两融新规会限制两融成交额,进而影响资金入场,但多数机构看来,两融规则的修订并不会改变资金入场的趋势,仅是在节奏上做好杠杆资金的入场速度管控。申万宏源分析师丁一表示,两融规则调整后,新规只影响增量,对现有两融存量资金不产生直接“挤出”效应。华泰证券[-0.75% 资金 研报]首席金融分析师罗毅表示,年底资金大量入市,资金进场方向不会改变。两融新规是管理部门针对股市炒风蔓延行为做出的及时调整,炒作小股票的资金来源会受到一定打击,而有投资需求的大资金会在市场找到机会。
主力资金仍较谨慎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场外新增资金进场趋势较乐观,但目前新增资金进场后仍主要布局券商等周期性品种,以博弈短期收益。增量资金并没有形成规模,加上主力机构的资金对反弹后市场回调风险保持谨慎,新增资金能否放大当前市场的成交量,并打破目前存量资金博弈的格局仍有待观察。
“新增资金进来都喜欢买券商股。从基金经理的角度讲,最近的行情里,券商这类品种可以搏一下。很多基金因为年初以来一直拿着金融大盘股,排名已经很靠后了,不争取下排名只能是倒数。但这种人很少,量不大。”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某资深经理表示,现在这个时点,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值得。要么赶快利用小票冲排名,要么认输好好布局明年。“一旦年底贪小利被套住,明年一年都要踏空。”该基金经理指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实体经济对货币的吸纳效果不佳,具有成长性或稀缺性的资产将持续受到资金追捧,所以主线仍然是成长股。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公募基金经理形成相对一致的预期是,考虑到未来市场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将愈发明显,权益类资产更倾向于选择结构性机会,而主线仍在成长股。
从存量资金来看,公募基金已在最近一个月连续加仓。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0月19日以来,偏股型基金仓位连续四周上升。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偏股型基金仓位上升2.47%,当前仓位为74.52%。其中,股票型基金上升1.90%,标准混合型基金上升2.52%,当前仓位分别为87.02%和73.52%。目前,公募基金仓位总体处于历史中位偏上水平。
另据了解,部分绩优私募在9月中旬以来的反弹中收获颇丰,近日已经开始小幅减仓保存收益,部分个股主力资金大单流出量规模逐渐攀升。很多公募基金经理也认为,年底震荡可能加剧,市场能否像去年年底一样在券商股的带动下突破阻力,还需观察增量资金能否跟上。不过,年底排名将至,按照惯例公募基金仓位很难降下去。
“资金是聪明的,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会选择提前布局春季行情。这个所谓的提前布局的时间窗口也就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由此,我们认为机构在当前时点上,不会主动选择持续大幅减仓,然后在12月又选择大幅加仓,短时间的波段操作实属太难。”国金证券[-1.28% 资金 研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
多家券商机构分析,尽管资金面整体向好,市场慢牛基调未变,但由于反弹持续一段时间后,需要技术性回调,同时IPO重启后28只新股上市仍按老规则发行,短期会分流部分资金,需注意短期震荡调整的风险。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近日表示,目前A股需要有两个条件才可能有新突破:一是有增量资金入市,突破前期密集成交期;二是重磅利好才能吸收、消化、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存量资金只能博弈结构性行情。申万宏源认为,在市场向上逻辑被强化的情况下,明年春季前仍可享受增量资金推动的反弹,A股市场保持向上趋势是大概率事件,但很难一路高歌猛进,有震荡才是“慢牛”。
900亿元RQFII驰援A股 总投资额度超过1万亿元
11月17日,记者从央行获悉,经国务院批准,新加坡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人民币计价)额度扩大至1000亿元。至此,13个国家和地区已获得RQFII试点资格,总额度10600亿元,其中11月份新增900亿元。
央行表示,扩大新加坡RQFII额度,是两国在金融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加新加坡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扩大境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沪深两市资金净流出额超600亿元 中小创成重灾区
中国证券报记者徐伟平
本周沪深两市大盘连续巨震,市场谨慎情绪浓厚,昨日尾盘股指快速跳水,资金快速离场,净流出额超600亿元,达到611.67亿元,中小创更是成为资金离场的“重灾区”,特别是周一还实现了7.98亿元净流入的创业板,在时隔一个交易日便遭遇了143.60亿元资金净流出。分析人士指出,资金快速进出,短线博弈热点的特征显著,在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资金开始被短线思维所主导。
“中小创”成重灾区
沪深两市昨日净流出611.67亿元,其中开盘净流出72.60亿元,尾盘净流出292.68亿元。由此来看,尾盘快速跳水加速了资金出逃。昨日净流入家数为651家,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了360家。净流出家数为1781家,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363家。特大单和大单均呈现净流出格局,分别净流出292.68亿元和318.99亿元。中单和小单实现净流入,分别净流入169.45亿元和442.22亿元。
分市场来看,沪深300净流出金额为159.90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74.77亿元,净流入家数却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27家至173家。中小企业板净流出金额为152.43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了150.34亿元,净流入家数为168家,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了120家。创业板净流出金额为143.60亿元,而前一个交易日创业板实现了7.98亿元净流入,时隔一个交易日资金流向大逆转,净流入家数也从周一的205家下降至70家,减少了135家。由此来看,“中小创”净流出规模较此前显著扩大,成为资金离场的“重灾区”。
从行业板块来看,28个申万一级行业板块中,仅有国防军工和银行板块实现资金净流入,具体金额分别为10.20亿元和5.91亿元。其余26个行业板块均出现资金净流出,计算机、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和传媒板块的净流出金额居前,超过50亿元,分别为94.23亿元、58.02亿元、52.96亿元和50.69亿元。与之相比,休闲服务、家用电器和采掘板块的净流出金额相对较小,分别为1.26亿元、2.08亿元和2.17亿元。由此来看,净流出金额居前的品种多为前期的领涨板块,此类品种遭遇资金获利离场。而净流出金额相对较小的休闲服务和家用电器板块具有明显的防御属性。
短线博弈情绪浓厚
从个股来看,昨日正常交易的2432只股票中,有651只股票实现资金净流入。成发科技[-1.51%资金 研报]、太原重工、北斗星通、国投安信和中航动控的资金净流入额排名前五,超过2亿元,分别为2.66亿元、2.62亿元、2.33亿元、2.28亿元和2.0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太原重工、北斗星通和国投安信涨停,成发科技和中航动控涨幅也超过5%。在整体资金净流出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资金紧抓局部热点,抱团取暖。
在出现资金净流出的1781只股票中,方正证券、东方财富、电广传媒、兴业证券和机器人的净流出额排名前五,超过6亿元,分别为10.61亿元、9.83亿元、9.28亿元、6.73亿元和6.61亿元。除电广传媒为复牌股,其他股票均为前期的热门股,方正证券和兴业证券是券商股反弹的领头羊,东方财富则是创业板中的龙头股,机器人则是新晋的热点。由此来看,前期热炒的品种遭遇资金的获利了结,而部分新晋热点一旦熄火,也遭遇了资金的快速出逃。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资金快速进出热点,呈现出短线博弈的特征。
投资者缴款认购量不足七成 IPO可中止
郑加良/制表周靖宇/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桂衍民
伴随着首次公开发行(IPO)第九次重启,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再次进入修订征求意见阶段。
日前发送到券商手中的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直接定价发行只针对网上投资者,网上网下投资者缴款认购的股份数量合计不足首发规模70%的可中止发行。此外,公开发行2000万股以下的小盘股发行一律取消询价环节。
有投行人士预测,对发行人而言,因为成本的节省和环节的快捷,很可能开启一个“先小规模IPO,后大规模再融资”的新融资模式。
直接定价发行
全给网上投资者
对比此次下发的征求意见稿和2014年3月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有两个变化最为明显:一是再次明确网下和网上投资者在申购时无需交付申购资金;二是规模不高于2000万股的IPO项目直接网上发行。
征求意见稿表示,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2000万股(含)以下且无老股转让计划的,应通过直接定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首发采用直接定价方式的,全部向网上投资者发行,不进行网下询价和配售。
11月6日,证监会宣布,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同时,重启新股发行。在完善新股发行环节,除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公开发行2000万股以下的小盘股发行一律取消询价环节,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协商定价,直接向网上投资者定价发行,以简化程序,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发行效率,降低中小企业发行成本”。
“按照征求意见稿,首发股份不超过2000万股且无老股转让计划的,一律直接采取定价发行,且都向网上投资者,不询价不网下配售,这减少了很多繁琐环节,也可为发行人节约发行成本。”一位投行人士说。
目前在证监会排队且披露发行计划的575家候审企业中,首次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2000万股的有141家。按照此次修改后的发行新规,这些企业如果届时没有老股转让计划,预计都可直接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定价发行。
缴款不足七成
可中止IPO
为约束网上网下投资者申购新股行为,征求意见稿也对IPO项目和投资者进行了约定。
在IPO项目上,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网下和网上投资者缴款认购的股份数量不足本次公开发行数量的70%时,可以中止发行。此前,认定中止发行的条件仅为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家数。
对参与新股认购的投资者也有约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情形的,6个月内不允许参与新股申购。此前,因为实行的是预缴款制度,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直接对申购资金进行冻结,中签后直接扣款,余款退还。
为防止证券公司代理投资者进行新股申购,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网上投资者应自主表达申购意向,不得全权委托证券公司进行新股申购”。
相较于上一次的发行承销办法,此次征求意见还增加一项老股转让发行的规定:发行人股东拟进行老股转让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于网下网上申购前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和老股转让数量;无老股转让计划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通过网下询价确定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网上投资者申购时仅公告发行价格区间、未确定发行价格的,主承销商应当安排投资者按价格区间上限申购。
“先小规模IPO,后大规模再融资”的新融资模式或将开启。
“最近和几家打算递交材料的发行人沟通,大家一致的观点是,先按2000万股IPO,然后快速启动再融资。”深圳一位投行团队负责人说。
过渡计划或将落实 A股有望年内入富时指数
A股市场能否纳入全球重要指数一直是市场较为关心的问题。如今,A股有可能在年内被正式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
有媒体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旗下富时罗素亚洲的董事总经理Jessie Pak在17日举行的路透全球投资展望峰会上透露,富时罗素正就将A股纳入例如富时新兴市场指数等这类全球指标所需的变更,与中国政府密切讨论,富时打算在今年内完成规则上的变更。
Pak曾于9月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富时将检视夏季期间,中国阻止股市抛盘的种种举措,包括设定卖股上限与停牌。
Pak称,富时已就未来如何处理停牌问题,向客户进行咨询,考虑针对客户的反馈变更规定。投资者追踪富时指数诸多产品的资金多达数百亿美元,客户调查可能对外资投资中国股市的方式产生潜在影响。
早在今年5月,富时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基准的过度计划,推出两个新兴市场过渡性指数。
富时称,上述两个新兴市场指数将包含中国A股,其权重取决于R/QFII审批额度总规模,并会随之同步增加。富时新兴市场纳入A股指数将在中国A股市场符合富时对新兴市场的国家分类标准时,与标准的富时新兴市场指数无缝结合。
适时根据富时测算,中国A股在富时新兴市场纳入指数的初始权重约为5%。在中国A股完全自由可供国际投资者投资时,该权重有望增至当前市值的32%。
而作为当时过渡计划的一部分,富时称,正与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合作,确保符合富时国家分类标准。
分析人士表示,初步测算,目前全球跟踪FTSE指数的基金共有1887只,总体规模1.5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A股初始指数5%的权重计算,预计将为A股新增资金约800亿美元;如果按照32%的未来可能上升比重计算,总体规模可达5000亿美元。
不过,目前而言,无论是富时还是MSCI明晟公司,最令其关心的则是A股市场的准入性问题。正如分析人士所言,当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并且A股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这些指数公司可能会等到中国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再做决定。
而对于A股能否纳入富时或者MSCI指数,中国国内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就是能否切实引入海外投资者资金以及资金规模。
不过,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纳入过程或持续数年,初始纳入的比例不会太高,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投资仍受到严格的额度管控,因此即便纳入带来的增量资金也非常有限。
百亿级定增又现江湖 37家公司再融资共7000亿
证券时报记者李雪峰
同方国芯800亿,长江电力422.8亿……巨额定增再现江湖,仅今年披露的定增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巨额定增项目就多达37个,合计募资规模约7000亿元。
11月16日,停牌5个多月的长江电力(600900)复牌,但并未出现一字跌停现象。较早前,长江电力抛出了一份合计797亿元的资产收购计划,涉及374.6亿元的现金支付和422.8亿元的增发股份支付。
上述支付环节中的定向增发被视为巨额定增,远超实务中的一般定增项目。在长江电力之前,同方国芯也拟向相关方定增29.59亿股募资不超过800亿元,公开信息表明,此定增项目系中国平安2008年初1600亿元未成行再融资方案以来的最大规模融资方案。
市场对巨额融资方案一般较为敏感,略显消极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巨额融资会对市场存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吞噬,从而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从以往的案例来看,确实存在某一类公司在某一特定阶段抛出巨额融资方案后,市场会暂时予以消极回应,但并非绝对如此。
37家公司百亿级融资
若将巨额融资定义为明显超过上市公司平均融资规模的融资,则上述动辄422.8亿元、800亿元的再融资明显属于巨额融资。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已实施的153个定向增发项目累计融资3489.72亿元,平均单家公司融资22.8亿元;而从最近四年2190个定增项目(包括大量主动停止及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的项目)来看,共涉及再融资3.93万亿元,平均单家公司再融资17.95亿元。
由此,百亿元级别的再融资则已属规模不小的融资,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定增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定增项目达到40个,涉资7702.13亿元,平均每个项目再融资192.55亿元。进一步拆解,前述40个百亿元级别的再融资项目中有38个项目系今年才披露增发预案的项目,这38个项目共拟增发融资7446.71亿元,单家融资规模为195.97亿元。
目前,上述38个定增项目中,宏达新材增发募资398亿元的项目已停止实施,11个项目获得相关公司股东大会批准,25个项目仅停留在董事会预案层面,进度靠前的项目是国元证券121亿元的再融资项目,该项目已于6月中旬获得证监会批准。今年4月初,国元证券拟以不低于30.24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定增4亿股募资121亿元,用于增加资本金及补充营运资金。
假设上述38个项目的7446.71亿元再融资同时实施,则不可避免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不过这38个项目的增发预案系今年年内分批披露,按照一年期的项目实施周期,基本不存在集中实施的可能性。
方案明细显示,宏达新材、七喜控股、世纪游轮、*ST金路四家公司的再融资涉及控股权的转让,即被第三方资本借壳。以宏达新材为例,该公司6月初拟与分众传媒筹划借壳重组,后者100%股权作价457亿元,宏达新材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价8.8亿元)、现金(49.3亿元)及增发募资398.9亿元进行支付。交易完成后,分众传媒将完成对宏达新材的借壳动作,然而随后的8月份,宏达新材及其实际控制人朱德洪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导致重组进程暂停,分众传媒放弃借壳宏达新材,最终另行借壳七喜控股。
与借壳宏达新材的方案类似,分众传媒亦拟用同等估值与七喜控股达成借壳重组,七喜控股资产及负债作价、现金支付及募资规模均与宏达新材相同。
此外,世纪游轮、*ST金路两公司因分别拟被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及新光集团借壳而计划定增融资130.9亿元、111.77亿元。截至目前,七喜控股、世纪游轮与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的重组正在推进中,但新光集团借壳*ST金路却因为自然人股东刘江东的搅局而平添诸多不确定性。扣除前述4家公司因涉及借壳而拟进行的再融资1040.47亿元,剩余34家公司再融资规模依然高达6406.24亿元。
除上述4家公司系因被借壳而要巨额融资支付借壳方拟注入资产的差价外,其他34家公司的巨额融资并不涉及控股权的转让,或者说不会发生实际控制人变更现象。
以同方国芯为例,尽管募资规模高达800亿元,相当于同方国芯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0月9日)市值的403%,但此举并不会导致同方国芯被借壳。其原因是,同方国芯此次增发对象主要是西藏紫光国芯、西藏紫光东岳通信等隶属于“清华系”的7家机构,该7家机构拟合计认购同方国芯800亿元募资规模中的764亿元,故交易完成后,同方国芯控股股东将从目前的同方股份变更为西藏紫光国芯,但实际控制人仍系清华系旗下的清华控股。
同样,长江电力的募资规模高达422.8亿元,但由于长江电力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12日)市值本身高达2430亿元,加上控股股东长江三峡集团系主要的定增认购方,故本次交易亦不会改变长江电力现有的控股权结构。
超市值定增受关注
相比之下,真正令市场较为关注的实际上是数倍于市值的定增项目,即所谓的超市值定增。除同方国芯外,另外一些不涉及控股权变更的巨额融资项目也是超市值定增,如华资实业9月中旬披露定增预案时市值仅有56.16亿元,但拟募资规模达到316.8亿元。此外,中润资源、西安民生等公司的定增亦是如此,而类似于苏宁云商、海南航空等公司的两三百亿元之巨的再融资则不是超市值定增,这类公司市值本身较大,与长江电力情况类似。
据悉,巨额定增以往亦曾多次出现,尤其是当定增对象采用资金杠杆或其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参与定增时,则上市公司可以在不稀释关键股东持股比例或不改变股权结构的前提下完成定增。实务中,上市公司控股方整体上市、实际控制人资产注入、项目融资等,均有可能出现数倍于公司市值的巨额融资,这不同于绝大多数案例约20亿元的平均融资规模。
另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巨额融资的主要定增对象系公司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案例是增发股份购买资产,不一定涉及套现等问题。当然,同方国芯800亿元的现金增发及华资实业316.8亿元拟用于对华夏人寿增资的现金增发则涉及资金筹措问题,但这类案例占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