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 全球协调难题待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启动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也带来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造成预期混乱,资金在不同货币之间频繁流动逐利酝酿风险,这些都使如何评估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以及如何建立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机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昨日举行的“2016陆家嘴论坛”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与宏观政策协调”分论坛上,来自美国、日本等多国经济专家就此展开激烈讨论。然而,来自不同国家专家观点的分化,也显示出跨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形成并非易事。
货币政策分化亟待全球协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会上表示,所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本质上是说各个国家为应对本国经济状况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本国经济有很多好处,但放在全球,可能溢出效应更多体现为负面效应。尤其是在当前,美国与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且这一分化未来可能会更进一步。在此背景下,对那些国际化发展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体、全球货币领域里面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比如说美国和欧盟等国的货币政策加以协调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非常认可连平的观点。“毫无疑问每个国家、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实现,必须依靠于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和变化。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国家的政策一定是有溢出效应,同时还有回荡效应,这个回荡效应本身也会影响到你的利益。”张宇燕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全球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尤为重要,其要点有六个:一是维护全球汇率稳定;二是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改善;三是改善国际主权债务的重组体系,维护债务的可持续性;四是研究监督和管理跨境资本的流动;五是完善全球的金融安全网络;六是人民币加入SDR。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 MCDONOUGH 在会上也表示:“各国央行之间要进行沟通,货币政策要更加透明,并且要解释货币政策的理由,市场要知道央行是怎么考虑的。央行要去解释,我们现在在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这非常重要。”
专家观点难破“囚徒困境”
然而,在谈及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时,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外专家却多倾向于谈论他国政府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同时视本国政府的政策为理所应当。
前日本货币政策委员会审议委员白井早由里就表示,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国家均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带来了流动性的大幅增长,以及本地的货币升值和通胀的压力。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央行在做货币政策的时候,并未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2014年6月份美国结束量化宽松并开启升息周期,而日本和欧洲这些区域仍继续沿用货币宽松的政策,由此产生矛盾。
白井早由里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变得越发明显,美国加息或导致资本流入及美元走强。而美元走强又会带来油价下调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部分原因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及外债负担变重,以及资本外流。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 MCDONOUGH则为加息辩护,他表示,美元升息的周期很长,且历程缓慢,也不应该对全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预计美国今年可能还有两次加息,一次是在7月,另外一次或在12月。
“美元升息可能对全球经济有好处。升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开始变好,会带来很多资本性的投资。随着升息的开始,可以看到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提升,这对每一位都会有好处。”Michael MCDONOUGH表示。
Michael MCDONOUGH同时对欧盟货币政策颇多议论。他认为,欧盟的货币政策应需要协调。“特定的国内环境意味着不可能用一套体系来解决问题。例如,德国已经全部开放产能,适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意大利则需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谈及本国货币政策时,白井早由里也不能免俗地予以辩护。他表示,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有限。“日本利率下降,引发日本资本流出,但这个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很多日本金融机构做了对冲和套期,日本的经常性账户盈余出现了增长。此外,自从今年1月日本实行负利率以来,投资者对于量化宽松的预期也大幅改变,而预期也带来了影响。”
尽管海外专家并不能代表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意见,但显然,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和囚徒困境一时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