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启“两会时间” 四大政经热词受关注
2月27日,位于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启用。
新闻中心二层设有新闻发布厅、境内记者组、外国记者组、港澳台记者组和采访接待室。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王舒 郭晓莹
作为外界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2017年全国两会将聚焦哪些政经热词?
一条“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备受关注。
这项意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改革需要做“减法”和“加法”: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
在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看来,要以创新驱动供给质量提高,依靠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打造中国品牌,建设质量强国;要建立产品质量多元共治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一道“题”:“精准扶贫”何解?
如何使生活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中之贫”人口摆脱贫困,是中国在2020年前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这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也关乎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建立脱贫攻坚责任制,到设立考核“指挥棒”引导各级官员全力脱贫,再到决定实施最严格的考核督查制度,杜绝“数字脱贫”,中国精准扶贫力度正不断加码。
“农民真正脱贫致富,关键和难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县店子坪村支书王光国说。这位把武陵山区最贫困的山村建成全省脱贫攻坚“样板”的基层代表告诉中新社记者,政府应对帮扶贫困村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建立稳定关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一个新时代:“民法典时代”
民法总则草案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意味着中国“民法典时代”渐行渐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震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法典涵盖了公民从生到死各方面的权利义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总则发挥着统领和基准的作用。如草案此次获通过,将为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目前草案已比较成熟,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定在6岁合不合适等。在两会上,中国各界代表将找到怎样的“最大公约数”,备受期待。
一个新阶段:反腐由标及本
“打虎”不停歇,深挖重惩贪腐官员;“拍蝇”不手软,严查民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猎狐”不手软,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追回外逃人员……过去一年来,中国反腐频出重拳。
2日公布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孙怀山涉嫌严重违纪被查一事亦再次表明,中国反腐力度不减、节奏不变。
高压“治标”令外界对加速“治本”、以法治方式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