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央行要严控数字货币流通
中国叫停各类代币后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图为比特币2016年8月至今年8月的走势图。2016年8月31日,比特币的交易价格为576美元。今年9月4日比特币升破4900美元。而在2009年比特币刚诞生时,1美元可买1300个比特币。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罗斯中央银行4日的声明报道称,由于存在严重金融风险,允许数字加密货币在俄境内流通或在有组织交易中使用“为时尚早”。
4日早些时候,中国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指数字加密货币)发行融资,首次代币发行(ICO)被明确为非法融资。当天全球主要数字加密货币价格大跌。ICO指为开发区块链项目而筹集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行为。
存在交易风险和技术风险
俄央行在4日的声明中称:“允许数字加密货币,以及任何冠以数字加密货币名号或与之相关的金融工具在俄境内进入流通系统,或在有组织交易中使用,或用于清算结算基础设施,都为时尚早。”
声明同时指出,数字加密货币存在交易风险和技术风险,可能导致人们财产受损,无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声明说:“大部分数字加密货币操作都在法律监管之外进行……俄罗斯央行不担保,也不支持数字加密货币……因此俄央行呼吁(俄)公民以及其他金融市场成员,警惕使用和投资数字加密货币的高风险。”
眼下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数字加密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和以太币。其中,以太币由出生于俄罗斯的维塔利克·布特林创造。知名连锁快餐店汉堡王8月底也在俄罗斯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加密货币,允许人们不用卢布购买食品。
数字加密货币脱离于现行的全球货币监管体系之外,现行用于遏制洗钱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机制也无法适用于这种货币。
同样在4日,俄罗斯通信与大众传媒部部长尼古拉·尼基福罗夫也警告说,不要“盲目崇拜比特币”,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币都基于外国密码算法创造,不适合在俄罗斯经济中使用。
禁止人们在私人公寓内“挖矿”
另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4日报道,俄罗斯政府正考虑出台法律,禁止人们在私人公寓内进行数字加密货币“挖矿”的操作。
所谓“挖矿”,即通过计算机运算获得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过程。俄互联网专家伊利亚·马苏赫指出,在城区住宅内通过计算机显卡等电子设备“挖矿”会消耗大量电力,城区电网系统无力承担,住宅通风系统也可能无法及时散热而导致火灾。
另一名专家德米特里·马里尼切夫指出,“挖矿”最好在气候寒冷、电力过剩的莫斯科以外地区进行。报道称,目前“挖矿”集中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地区,当地电价远低于莫斯科。当地官员对此并不排斥,因为“挖矿”用的计算机比电暖气还要省电得多。新华社特稿
相关链接
首次代币发行(ICO)的前世今生
“ICO是什么?我真搞不清。我只是跟风投了进去,本想赚一笔,谁知现在一地鸡毛!”网名为“众里寻他”的华裔投资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ICO微信群里抱怨。
烈火烹油般的疯狂之后,首次代币发行(ICO)终于引来监管风暴。作为数字加密货币领域中的时髦概念,被全世界弄潮儿追逐的ICO到底是什么来头?
一路飙升的比特币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意即首次代币公开销售,是区块链初创公司以发行初始数字代币,用以交换投资人手中的比特币(BTC)或以太币(ETH)等主流数字资产。发行的代币成为日后使用对应区块链项目的凭证,将来也可以在二级市场或者一些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交易。可以说,ICO是区块链技术与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在众筹领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
谈到ICO,就不得不提最著名的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作为全球第一个纯粹的数字加密货币,算法决定比特币只有约2100万枚,在未来不会增加。
天然的稀缺性让比特币行情一路看涨,9月1日再创历史新高,突破每枚4700美元(约3.08万元人民币)。回望2009年比特币刚诞生时,1美元(近6.55元)可买1300个比特币。
在今年爆发的“想哭”勒索病毒全球肆虐、HBO数据泄露等多起安全事件中,“幕后黑手”纷纷将赎金指定为比特币。不仅如此,这一稀缺货币更是暗网黑市交易中的宠儿。比特币的匿名性和“反侦查性”引发它可能进一步沦为黑客工具的担忧。
目前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陆续表态,并出台监管措施。
史上首个ICO项目
2013年底,俄罗斯裔加拿大青年维塔利克·布特林开发出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以太坊。这套开源系统可让每个人利用这个系统生成自己的“虚拟货币”,并将其独立运用到特定领域。
2013年,布特林通过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以太币融资,开启了史上首个ICO项目。2015年7月,成功筹得1800万美元(1.18亿元)资金的以太坊正式上线,不少人将其称为一场风险投资革命。作为以太坊本身的货币——以太币,更是一度疯涨至6月的400美元(2619元)。
著名网络安全专家米科·许珀宁8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币显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16年后,ICO开始在全球流行,数十个网站专门提供ICO发售的消息和论坛。不少初创企业纷纷效仿,开始利用这一系统建立自己的“虚拟货币”系统。
ICO“野蛮生长”
从字面来看,ICO从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一词演变而来,意思是企业为了未来发展,在成立之初就向公众筹集“虚拟货币”。换个角度说,ICO可帮助那些尚不能公开发售股票、不成熟的企业绕开IPO和监管融资。
随着“虚拟货币”交易大幅增加,ICO融资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日前,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同时,代币发行融资项目的“野蛮生长”也让金融诈骗、金融传销混迹其中。相当数量的“骗子币”、缺乏备案的融资主体、毫不透明的项目……代币市场可谓鱼虾混杂。
近两年来,记者总能在网上看到类似ICO圈内“遍地是黄金”的观点,那些关于各种名目热情澎湃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推销,更不鲜见。
开源平台降低了开发“虚拟货币”以及新技术运用的门槛,但也同时让骗子大有空子可钻。建立在巨大风险上的伪机会,无论多么炙手可热,终归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泡沫。
“这是个大问题,”许珀宁对新华社记者说,“当有小聪明出现时,大缺陷也会随之而来。” 新华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