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凸显全球创新引领作用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取得重大进展
中关村软件园鸟瞰。
中国航发研制的石墨烯材料。
寒武纪研发的新一代移动芯片。
京东智能产品。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勇攀高峰,创制国际标准229项,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高端显示等领域逐步掌握话语权。目前,中关村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前沿产业布局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前沿产业布局,创新与产业联动,产业与集群联动,是中关村创新的重要特点。
近日,我国新一代移动芯片——麒麟970处理器发布,这是全球首颗内置神经元网络单元(NPU)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它的问世,使我国智能手机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明显优势。这一关键技术,就来自中关村示范区的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像寒武纪这样,拥有原始创新优势,站在全球创新前沿的高科技企业,中关村示范区已有57家。这些具有独门兵器的企业,诞生仅仅1—3年,平均估值已超过2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在人工智能、原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涌现“百度大脑”、液态金属、抗癌新药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目前,示范区拥有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273家,是2011年的2倍;上市公司从2011年的2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313家;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
活力源于改革。5年间,在中组部等部委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体系,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在中关村,这样一批与过去体制机制迥异的新型科研机构,成为创新的重要基地。
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5年间,中关村“双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创业服务,形成了由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有活跃的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组织超过500家,形成了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回+”双创社区为代表的特色创新创业集聚区。精准服务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领航计划”“瞪羚计划”“展翼计划”“金种子工程”等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形成了“百度系”“联想系”“金山系”等创业系,挖掘出一批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成立京企云梯联盟,推动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与中关村企业创新合作。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中关村示范区每年发生的创投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中关村“双创”服务由提供基础服务的1.0时代、提供增值软服务的2.0时代,演进到创业资源共享融合、专业垂直、生态多维的3.0时代。
人才集聚,是中关村重要优势。实施“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雏鹰计划”,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支撑体系。过去,中关村从13亿人中选人才,现在,中关村放眼全球选人才。5年间,中关村的人才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更为灵活的选才机制和用人机制。中关村的研发机构走向全球,同时,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也开始入驻我国企业的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同步研发,瞄准领先一步,成为中关村创新企业的重要追求。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迈向“高精尖”经济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的重要使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北京的重要任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一区十六园”肩负重任。
5年间,中关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出台中关村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政策措施,促进重点前沿产业发展。
搭建市场化高端产业促进平台,支持航材院建立石墨烯系列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关村筹建“1+2”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纳米能源系统研究所等创新发展。
会同科技部火炬中心,出台实施了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和“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互联网+”新业态,涌现了滴滴出行、美团点评、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领军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目前,中关村电子信息领域规模1.83万亿元,约占全国11%,是2011年的2倍,集聚了联想、百度、京东、小米、奇虎360等一批龙头企业;生物医药领域规模1872.9亿元,同比增长15.0%,年均增速24%,利润率连续13年在国内医药发达省市中排名第一,企业数占全国1/6,形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庄生物医药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新能源领域规模4820.2亿元,占全国1/10,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服务和技术辐射中心。
推进京津冀协同,带动全国产业调结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关村示范区把推进三地协同创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关键环节。截至今年8月,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6112家,有力地带动了两地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中关村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社区共建、重点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京津冀人才圈建设、金融服务一体化等六大工程,三地创新要素实现同频共振。
创新思路,回应天津河北关切,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中关村会同津冀两地,共同建设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绿色环保示范基地、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园、承德大数据产业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234家,注册资本金超过38亿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初具规模,签约企业96家。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已有总投资达380亿元的16个重大项目落地。张承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顺利,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国家批复。
5年间,中关村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研发在北京,生产、制造在津冀;创新在北京,技术转移面向全国,中关村高新企业在自身调结构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关村已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合作共建23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
2016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总量的34.6%,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今年1—8月,中关村及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0615项,同比增长9.8%;成交额2243.5亿元,增长20.0%。
“党中央为中关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中关村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进一步提高站位,对标国际一流,从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当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要载体,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四个方面加速打造“中关村升级版”。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8日 23 版 本报记者 朱竞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