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贸区成为加速发展新引擎
四川泸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引领,聚合优势资源、聚优营商环境、聚力产业发展、聚焦协同开放,加快建设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自由贸易港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是四川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是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泸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引领,聚合优势资源、聚优营商环境、聚力产业发展、聚焦协同开放,加快建设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自由贸易港。
设10亿元创新创业基金
自贸区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有效载体,为用好这一重大平台,泸州有效聚合各方优势资源,着力打造资源要素汇集洼地。
一是全力配套政策资源。争取国家支持政策48条、省级支持政策233条,制定26个方面307项政策措施,构建衔接配套、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
二是全力集聚人才资源。推行“酒城人才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制定《自贸区集聚高层次人才十二条措施》,设立自贸区人才工作局和人才服务站,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100余人。
三是全力优化土地资源。完善多用途混合用地等制度,对落地项目所需土地应保尽保。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用地在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实现全覆盖。
政务服务异地直通互办
泸州对标国内先进自贸区和国际标准,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投资服务创新,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一站式”集中办理市区两级审批事项,审批效率提高80%。首创“政务服务异地直通互办”“集群企业住所托管”等模式,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泸州推进贸易便利创新,率先探索“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作业模式,实施国际贸易便利举措,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减少47.7%和79%。
此外,区内还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制定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已引进金融机构17家;建立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全额补贴企业保费。推进执法监管创新,建立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行“三段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首创O2O(线上到线下)法律协同服务平台,整合公检法司、法律协会等资源,实现“一站式”法律服务。
世界500强相继落户
泸州发挥自贸区政策平台优势,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高标准构建产业体系。
强力推动产业招引。创新“专业招商+驻点招商+推介招商”模式,自贸区挂牌以来签约项目79个、协议引资498.5亿元,万达、中信、碧桂园等世界500强和知名大集团、大企业相继落户。
强力推动产业发展。紧盯白酒支柱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酒业基金平台+原酒酒窖集群”合作机制,32家白酒企业、6579口纯粮原酒窖池稳定生产,正加快打造“中国白酒原产地”。瞄准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北斗卫星、青岛光电等高新企业入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强力打造产业平台。国家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创建加快推进,泸州临港物流园列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重点候选园区,加快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实现航运出口“一票制”
自贸区着力打造开放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新口岸,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实现开放合作、共赢发展。
主动服务全省,对接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建立成都青白江铁路港泸州港务局,合作打造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对接川内城市,与宜宾探索共建协同改革区,与自贡、内江、乐山等合力降低物流成本。
主动服务滇黔,建立云南昆明、贵州六盘水等无水港,实现与云南昭通水水转运、昆明铁水联运。与昆明、贵州遵义等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政务服务互办、飞地园区共建、港口物流互通。
主动对接沿海沿边沿江城市,与上海、湖北武汉、江苏南京等港口合作,实现内陆航运出口“一票制”。与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天津滨海新区、澳大利亚巴罗萨市等23个城市和自贸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共建“一带一路自贸驿站”,在港口通关、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川南临港片区正在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主线,奋力打造成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