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齐发声 金融业改革开放步入"施工期"
从多家外资机构申请提高合资券商持股比例,到A股纳入MSCI六月实施,再到CDR有望面世、沪伦通首款产品或年内登场……新一轮金融开放正步入密集“施工期”。
业界专家认为,短期而言,金融业竞争格局可能不会有较大改变,但随着对内对外开放深度、广度的拓展,金融市场将更加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更为明显。这将对监管能力提出更加严峻的考验。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能力是金融开放进程中重要抓手。
开放政策密集落地红利持续释放
此次金融开放力度较大,当下进入政策落地密集期。从本轮政策的实施和近期监管层表态来看,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内资外资均需一视同仁,要坚持持牌经营。另外,在对外扩大过程中,不仅要引入“活水”,还要过滤“污水”。同时,要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
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一个多月以来,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明确了下一步开放的时间表,许多政策已经落地。其它政策正在有效、有序推进。
“中国这一轮对外开放与金融的融合程度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经过入世以来17年竞争的洗礼,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到了完全可以开放、也应该开放的发展阶段,而金融业的开放将引领下阶段经济开放浪潮。
在金融开放具体执行过程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表示,一是要讲究金融开放的次序问题;二是从长效机制来看,还需要一些宏观、微观审慎监管机制,这是保证在获益的同时还能支持金融稳定。
具体在如何支持外资更广泛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表示,一是推动外资投资便利化;二是放宽外资设立条件,包括允许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同时设有子行和分行等;三是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四是优化监管规则,调整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管理要求和监管考核方式,引导其发挥经营优势,提升竞争力。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表示,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银行和保险市场,我国金融业具备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仅要引入“活水”,还要过滤“污水”,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的原则,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对于当前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陈文辉表示,一是放宽外资投资和设立机构条件,二是扩大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空间,三是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为确保上述对外开放措施及早落地,银保监会正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建设,同时同步受理对接各项开放措施的准入申请。”
市场竞争格局短期不会大变
当前我国金融开放举措主要集中在鼓励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当下短期的影响并不明显。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表示,从金融机构来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国内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部分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因此,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短期内难以撼动国内金融机构地位。长期来看,同业良性竞争有助于促进国内金融机构发展。
在本轮金融开放中,无论是外资金融机构还是中资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方面均各有优势,但部分中资银行仍会受到一些影响。在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看来,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合作共赢局面。一方面,这轮金融开放力度空前,开放标准高、范围宽,对外资金融机构是非常大的机遇;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国内一些力量较小、状况较差的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并购危机。
“对外开放放松了一些规则,但不等于牌照门槛降低。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会加强金融监管,控制节奏,在金融风险和冲击可控前提下稳步推进,促进金融行业良性竞争,短期冲击有限。”民生证券分析师周晓萍说。
针对未来中资机构的发展,宗良建议,要从三方面增强实力。一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当然包括金融科技的运用。二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在新时期,如果能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把自身风险有机调控起来,风险管理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三是要坚持合规经营,只有合规经营才能保持长远的平稳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向松祚表示,金融开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资本账户是否开放。“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深圳,如果资本账户不能开放,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账户开放问题不解决,国际资金不可能长期留在国内市场。这些年我国资本账户审慎进一步加强,说明我国内部的金融风险还有很大的问题。资本账户真正开放的条件是国内市场的监管开放要达到国际水平。”
李稻葵认为,金融开放主要是金融服务的开放。金融服务跟资金的开放相关,但不能画等号。金融服务的开放意义可能比资金的开放意义还要大。“这是中国的智慧,一边将金融的服务开放,同时做好监管,一边又逐步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账户不是0或1,0是不开放,1是开放,在0和1之间还有很多逐步渐进改革的空间。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逻辑和思路发展,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就在于此。”
提升监管能力是重中之重
多位专家表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李文红强调,在加快推出相关措施时,将按照立法程序启动对相关法规的修改。将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另外,会同步受理各项开放措施的准入申请,目前已有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的商业银行表达了在我国新设机构,或者是增持股权的意向。
“在金融开放的大前提下,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要承担更多为客户规避风险的任务,也要承担更多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义务。”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财务官兼首席风险官孟秋表示,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联合起来才能维持这个市场的秩序和良性发展。
同时,国际合作可以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匈牙利银行业协会秘书长科瓦奇·莱万特表示,风险防范工作中,国际金融的合作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正如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样,它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在未来这种彼此之间的合作互联、利益共享和共同推动金融经济稳定方面的工作会对于风险防范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放过程中,金融监管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李稻葵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跟上这轮金融发展浪潮。他建议,金融监管应当发展一大批同业自律协会,与监管部门沟通配合。另外,监管与科技融合可以产生金融科技及相关监管的产业。
荷兰ING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罗布·卡内尔认为,“现在监管机构很多是在事件发生后做响应,应当更多朝前看,不是‘诊断性’地去反应,而是应当提前规划监管举措,这就要求监管者对金融市场有全新认识。”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当前中国监管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来自国内而非国外。毕竟在金融开放背景下,诸多业务开展不会一蹴而就,更多的是根据中国现实逐步推进。近两年,国内金融风险加大,这些风险,一方面与国内机制因素有关,如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套利与监管真空普遍存在,造成金融体系内杠杆率过高;另一方面与体制因素有关,如国企软约束、地方平台与刚性兑付等,造成企业与地方政府杠杆率较高,增长较快,未来防范上述风险仍是主要着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