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落地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今年以来,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对满足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货币政策更注重把握总量调节与结构性支持的平衡,引导增量流动性重点投向政策支持领域。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上措施将释放流动性约7000亿元,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在较高水平。当日,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
中长期流动性投放高于去年
定向降准落地后,金融机构流动性预期改善,市场利率大幅下行。
7月5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全线下行,显示流动性预期明显改善。其中,7天品种下行约6个基点至2.61%附近,14天和1月品种下行幅度较大,14天品种下行约20个基点,1月品种下行约16个基点。当日,交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数(IBLI)显示为“正常”,表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正常运行。
6月24日央行公布将实施定向降准后,中长期资金供应加量改善了市场主体流动性预期,大中型银行积极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平稳跨过半年末关键时点。
今年以来,央行投放中长期流动性高于去年。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金融机构中长期资金来源明显扩容,资产负债匹配程度提高,对满足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市场参考基准看,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运行中枢从1月份的2.85%左右下行至目前的2.7%左右;长端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9%大幅下行至目前的3.47%,降低43个基点,同期10年期国开债利率更是下行66个基点。业内专家认为,企业融资成本主要取决于中长期利率,市场利率下行有助于降低优质企业的发债融资成本。
在定向降准释放较多中长期流动性的同时,一些市场人士仍在宣称“资金紧”。业内专家认为,这些人所说的“资金紧”实际上是说银行存款流失或存款增长乏力,并非缺乏流动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误导决策。
平衡总量调节与结构支持
当前,货币政策更注重把握总量调节与结构性支持的平衡,引导增量流动性重点投向政策支持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从降准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债转股”和扩大MLF抵押品范围看,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总量调节与结构性支持的平衡,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引导流动性和金融资源优先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指向性滴灌的同时,避免“水源”再度流向国企等高杠杆主体,以更好地贯彻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打好三大攻坚战和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的总体要求。
债券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近期债券市场个别违约事件引发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政策助力下,信用债市场已有所企稳。6月份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5235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加489亿元和241亿元;净融资480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加541亿元和1435亿元。
近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谈到债券市场违约问题时表示,截至今年5月末,市场违约金额占整个公司信用债的比例是0.39%,明显低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74%,也明显低于国际债券市场1.2%至2.08%的违约率水平。
潘功胜认为,今年债券违约的频次和过去两年比,没有发现异常。适当违约,对于发行人和投资者而言都是一种制约,这种信用差别会表现在发行债券的价格上,这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长期和健康发展是好事。
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近期央行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可能会对下半年信贷投放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能维持稳定。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式不断组合创新,调控更趋灵活,维持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难度不大。尽管下半年仍存在美国加息同时上调流动性工具操作利率的可能,但对银行间市场利率上行的操作效果很大程度上会被增加的宏观流动性供给对冲掉。
业内专家认为,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总体看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基本平稳,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稳健。
连平预计,下半年M2增速可能逐渐企稳,社融与M2增速背离收窄。目前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将有助于M2企稳。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