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再次启动
5月19日晚间,招行、中行两家银行同时发布首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计划于5月26日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分别为2.33亿和3.01亿元。这标志着,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戛然而止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8年后正式重启。
所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把不良资产打包,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现金。自我国2005年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一共有4单,规模总计100多亿元。随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层在2008年叫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抬升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证券化再次成为监管层所筹谋盘活存量的路径之一。银监会在今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监管工作会议上便提出,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而此前,重启后的首只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一度等待监管层的批复。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助于抬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并化解金融市场的资产荒现象。
事实上,机构间市场兴起的非标类ABS恰恰体现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出表需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非标ABS分为挂牌类和非挂牌类,其中挂牌类以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从事的企业ABS业务为载体,将银行的非标资产证券化,并挂牌于交易所的固收转让平台进行交易;而非挂牌类的ABS则通过资管机构发行一对多资管计划,对银行资产或银行授信客户的融资债权进行受让,并加以评级机构的评级,以此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占用。
壹佰金专业分析师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有利于拓宽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途径,化解银行经营压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次级资产能通过ABS的方式在市场中打包出去,银行的不良压力就能降低,风险偏好也能有所提高,就有新的动力去支持实体企业。但资产证券化的效用有限,初期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可能不会很大,此前,国务院批准6家商业银行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也表明监管层对该业务重启的态度比较谨慎。由于市场不成熟、成本较高、定价难等问题,资产证券化这一模式在短期内不会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