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经文:全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的重要部署。
“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取势、明道、精术,一系列战略部署方向明确、全面推进。“中国号”经济列车在高速前行近40年后,以新思想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引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深刻认识把握中国经济新的历史方位
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更好谋划改革发展,首要在于看大势。既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追赶,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同时人口结构、供需结构、投资率、储蓄率、出口贸易、生态环境等支撑高速增长的因素发生深刻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变化。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重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一路“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多重转向,催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窗口期”。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把握经济规律,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形态描述、总结规律、判定方向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作出“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作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重大决策,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部署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为指引,我们党顺大势、谋大事,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促进了创新活力迸发、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加快升级、生产能耗下降。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韧性和位居世界前列的傲人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对发展思路的调整是完全正确的。赢得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解决未来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问题,我们也由此而充满信心。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走向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每一步路程。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以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未来则要解决的是“从多到好”“好上加好”。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使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带动就业的新型劳动密集产业和服务业,更多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的物质文化产品等等,无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和行动指南。唯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尽管我们利用原有比较优势参与竞争、利用原有规则的条件有很大变化,但是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有些甚至已经从“跟跑”变成“领跑”。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更快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我们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未来30多年,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动人图景成为现实,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本、筑梦之基,唯有加快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等质量优势,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比有哪些变化?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答案,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僵化停滞,坐失良机。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协调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协调发展,就会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天人尽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发展,就会坐井观天、自我封闭。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是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共享发展,就会背离宗旨,丧失制度优越性。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新理念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向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最大特点是速度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也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在经济转向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都要进行深刻转变和调整。同时,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够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有些行业也要做好付出代价、伤筋动骨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我们既要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木桶”效应,经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都是未来道路上等待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发展理念转变和能力本领提升,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此,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它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贯穿到经济工作全过程,把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全力以赴完成这场事关全局的深刻革命。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乎顺而有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各层面结构调整优化的宏大系统工程,意味着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水平跃升的重大转折。迈向新的阶段不可逆,紧迫发展任务不能等。当前最需要的“有为”,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历史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一同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在科技创新多极化与经济增长多极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每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科技、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创新,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创新的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8700多万的市场主体,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面对全球经济大重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多重机遇,面对与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巨大商机,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兴起制度、技术、工艺、管理、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不仅能够催生一批率先掌握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快速成长行业,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领先企业脱颖而出,更将引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肌体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形成新的具有战略制高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中国经济中蕴含的所有潜力活力,都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激发出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清晰体现了未来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供给质量不足上。农业持续多年丰收,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表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不少产品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也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随着中等收入人群壮大,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都有新的要求,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以至于化妆品、水龙头、电饭煲都会引发“海淘”“海代”热潮。此外,改善供给的方法手段也需要深化改革。前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正确的,但基本上是政府出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风电、光伏、LED等产业遍地开花之后出现严重过剩,一些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甚至陷入亏损破产的境地。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的。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例如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理顺科研体制、教育体制、资本市场,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增长、资本投入等要素升级,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负、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等等。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向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发展高质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在这个重大“窗口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善驭者畏如虎,善于驭者驾如龙”,未来或许有乱云飞渡的困难险阻,但我们更有中流击水的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来自我们党一直保持的战略定力、发展自信和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来自亿万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蓬勃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同频共振,交汇成新征程上激昂的改革发展旋律,必将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钟经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