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大道行思录》作者在致敬礼现场。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已面临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而在过去五年,吴敬琏站在现实与观念的前沿,一直在关注并致力于探讨改革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大道行思录》即为他此间的文集。吴敬琏在致敬礼现场的对谈与演讲中继续着他的改革思考,到了新的时代,怎么过改革的“三峡”呢?他抛出这一问题并随即提出,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除了知与行,还有“学”。而遗憾的是,“学”正受到网络传播碎片化的挑战。
市场经济是否有统一标准?
最近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国家都表态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种判断当然是基于其自身标准做出的。在我看来,这个判断对我国的民营企业不公平,因为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倾销行为”,而不是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所谓倾销就是低于成本的销售产品,如果是市场经济国家,就应该考察我国在外国卖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拿到了补贴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
如果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就要找另外一个国家,看它的成本是不是低于我国产品的销售价格。这个对我国做出口的民营企业是很不公平的。国际纠纷里面很难以标准问题作为论据,就是说你这个标准要用我的标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不如把这种障碍,作为我们自己的动力,是不是更好一些?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标准。我们不如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为我们自己的标准,以此来检查各方面的体制、政策。哪怕是种压力,是种阻力,也可以变成前进的动力,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
比如说,“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在“十九大”以后,多位重要官员都表示,该制度目前推行的程度还是很低的,要在今后五年,特别从今年开始,就要在全国推行负面清单制度。过去我国实行正面清单制度,就是说指定的领域才能够让企业自由进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定企业不能进入的领域,除此之外都可自由进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类似的规定很多,不妨一条一条地去检查。我们如果没有做到的,加快地做到,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我认为其他国家没有办法来驳倒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这一套标准,全世界的主要国家说其不对,我认为这并不能站住脚。
改革路上的学与思
讲一点我最近想的问题。这本书的题目是《改革大道行思录》,收集的文章是我在改革的大道上且行且思的一些记录。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用一位杂志主编的话,新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快速地驶出了历史的“三峡”。那么过三峡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每一个人要做什么?这本书的标题就说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实践;一件事是思考。
但是我这本书出了以后,我思考人生除了这两件事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就是要“学”。今天来的哲学家有好几位,我哲学学得不好,但我觉得我们始终在认识论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实践出真知有误解,人类所有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这点我是同意的。可是,这里把人类的整体和个体混在一起了。对人类来说,知识、思想是从实践来的。但每一个个体不是这样,每一个个体通过学习,去掌握他人、我们祖祖辈辈实践中所取得的知识——因为人类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就是语言。有语言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是亲践亲知。这叫做思而不学,思而不学就会变得迷茫、无所适从。
那么要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件事是,网络兴起以后,使得信息的交流快速化,而且范围可以非常广大。但它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都愿意吃快餐,使得知识片断化。
所以通过语言传播的知识,就是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就牵扯到书,需要大家来写好书,需要出版好书,需要有传媒书评家们进行评论和筛选。
说到底,光说要行要思还不够,还要学。而这个学依赖于我们大家,我们这些人要尽量把书写好,出版家们把书出好。而且有书评者,有网络来替读者推荐、筛选、评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改革就能过“三峡”。最近中央会议所提出的——新时代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发展质量就是提高增长的质量——就是靠效率提高来推动发展,来支撑增长,而效率怎么才能提高呢?其实说到底就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我们大家的行、思和学。
采写/新京报记者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