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增强金融系统韧性 提高吸收经济波动风险能力
中国财经报讯 记者张衡报道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副主任张平在4月1日举行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年会(2019)上说,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提高金融系统的韧性,主要是指通过提高金融中介的资源配置与风险抵御能力来吸收经济波动,这是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之后的第三条道路。
张平表示,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的特性有几类。一是传统意义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盯住通货膨胀;二是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以盯住资产价格加上微观的监管;第三类是增加金融系统韧性,像英格兰银行、国际清算组织、FSB等都在开始强调“第三条道路”,即通过增加金融中介的能力,比如通过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来提高金融中介吸收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据介绍,2015年11月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BS)牵头,二十国集团出台了《处置中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和资本结构调整能力原则》,就总损失吸收能力具体标准达成一致,该新规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主要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进入处置程序时,能够通过减记或转股方式吸收银行损失的各类资本或债务工具的总和,主要用风险加权资产与最低杠杆率来衡量和计算。
中国积极推动银行的资本补充,2018年实行银行发永续债的方式补充银行资本金,2019年央行通过央票互换来提高永续债的流动性,增加新的央行资产。张平说,这实际上对金融中介吸收经济波动影响已经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现在有了新的金融中介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有助于新的估值,也有助于新的吸收风险的方式。
总之,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金融机构吸收风险和能力提升,并逐步建立危机的“事后清理”机制,这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