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大零配件产业 汽车强国又何从谈起?
在业内最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被寄予跨越式发展希望的本土零部件企业也未能取得突破。自2008年以来,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陈光祖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锂电池正负极间的膈膜是重要零部件,目前100%依赖进口,去年3月日本大地震,膈膜生产受到影响,直接导致我国很多电池生产厂停产。
不能“重主机轻零部件”了
“现在跨国公司已进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配套,凭借出色的价格和综合技术等优势,对我国原有低端配件肯定会形成巨大冲击。”陈光祖说。
以“垂直整合”闻名的比亚迪为例,其曾高调宣称,“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自己做。”其零部件配套自给率高达六七成,然而,目前也与外资零部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e6车型的制动系统,雨刷等均由博世提供,音响则是哈曼的。本土汽车品牌成功车型之一帝豪EC7,其供应商则全是德国博世、西门子、美国德尔福、伟世通、瑞典奥托立夫等国际品牌,没有一个中国本土零部件品牌。
外国零部件的杀伤力体现在其技术垄断性上。在汽车配套模块化的背景下,一旦一个部位使用这个企业配件,整个部位必须全部使用该企业的,其他企业无法与之配套,这些都是上游高端技术产品,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指出,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主管部门一直就不重视零部件,极少在零部件方面投资。“入世时放开零部件股比限制,现在没有办法迎头赶上了。”
陈光祖更是疾呼:再不扭转“重主机,轻零部件”的观念,只要外资企业的低价战略再持续两三年,自主品牌企业就无力跟进。之后,外资企业再进行产品升级,提高价格,到时候国内整车企业会再度丧失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