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空有数字,要来何用?
·问题五:院线投资过热
10年前,全国银幕数不足2000块,总票房不足10亿元。如今,电影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
2011年是院线扩张的时代,各院线公司都在加速全国布局。2011年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银幕总数已达到9200块。这也意味着,2011年银幕数增幅大于全国票房增幅,把总票房除以全国影院银幕数,平均每家影院的票房收入实际要比2010年大约下降了10%。
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表示,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影院座位数增加导致票房也在随之增加,但单座产值在下降,实际上却是把蛋糕越分越薄。
院线人士统计,全国单个影院全年票房最高的是位于北京五棵松的耀莱国际影城,该影城的平均票价只有26元,但观影人次高达280多万,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影院。而万达国际影城是全国平均票价最高的影院,高达60多元,尽管影城地处CBD黄金地段,但观影人次不到耀莱影城的三分之一。业内人士认为,票价高低严重影响到观影人次,票价的上涨,降低了普通观众的观影兴趣。在这个问题上,又直接牵扯到了我们在第三点所说的票价问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拥有观影习惯的人群相对固定,而培养新的消费者过程又很漫长,短时间内增加影院建设速度根本无法真正增加观影人群数量。陈少峰预测,在2014年年中左右,我国电影院线建设泡沫将会达到顶峰,一大批院线因而会主动大幅下调票价,形成影院间的恶性竞争局面。
【国际市场:中国电影走出去?缺乏足够竞争力】
·近10年,中国电影无缘欧洲电影节
对中国电影来说,引进来和走出去,是重要的两步。来自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外销呈“三少现象”:一是海外票房少。2010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仅为30多亿元,不到美国的1/40;二是连续增长少。近5年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虽增长113%,但明显低于国内票房410%的增幅;三是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2010年达成出口交易的纯国产影片仅1部。
近日娱乐媒体的镜头正聚焦在戛纳电影节上,就有人感叹:“来戛纳的中国人真多。”可以说,戛纳电影节上穿梭着两种人,一种是做生意的电影人,一种是参加电影节的电影人。大批华语影人丝毫没有受到去年欧洲市场不振的影响,纷纷携新片前来。
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力并不理想。有1/3多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一点也不了解,近1/5的观众对中国电影较为关注,近一半的人对中国电影多少有一点了解。可以说,中国电影也还没有太多他们心目中的艺术精品,能够帮助他们寻求精神解放,释放生活压力。
数据还针对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偏好进行了调查,外国观众首选还是“动作片”。“动作、冒险”片受欢迎程度占到50.2%;其次是“功夫片”,但多集中于年轻人和教育程度较低层次者。故事与文化是外国观众青睐中国电影的重要因素,吸引外国观众的中国电影主要因素中,故事因素占到45%,想了解中国文化因素占到40%,好口碑占到40%,选择导演和获奖影片的各占20%,这说明外国观众更多关注的是电影本身。
华谊兄弟公司老板王中磊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国际上吃得开的国产片类型特别少,除了功夫电影之外,可能只剩下一些艺术类电影空间。动作片是唯一一个被认可的有竞争力的类型,其他电影类型的发展不是很如意。
可以说,在以好莱坞电影领衔的国际电影市场中,中国影片在其他国家市场上,仍然是非主流。据电影局的年度电影产业报告显示,2011年海外票房倒退了5年。
究其原因,除了席卷多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影十分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可以说,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既无口碑,也无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空有一大把吓人的数字,要来何用?
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丝曙光,去年国产小成本电影频频爆出“黑马”,作为一部仅投资了890万的小成本影片,《失恋33天》共取得了近3.5亿的票房,在2011年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除此还有《观音山》,也成为了文艺片的票房新高。所以说,品质决定成败,希望中国电影在2012年逐渐走向理性,而不是只是靠噱头和卖点来忽悠观众,而是真正的让电影自己“站”出来说话。同时也期待中国电影的“春天”真正的早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