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日趋下降:一流药材出口 药渣子做成中成药
疗效不好,加之接二连三的中药制剂、中药转基因等问题,人们对传统的中药渐渐失去信心。 东方IC 资料
记者近日进行中药调研发现,药材资源日渐枯竭、原材料质量逐年下降、同业恶性竞争加剧、假劣药材横行等现象充斥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中药行业正面临巨大危机。
药渣子被做成中成药
“中药材质量直线下降,今不如昔。”江苏海昌药业董事长蔡宝昌说,中药注射剂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原料上。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现在一流药材出口,二流药材进到大医院,那些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药渣子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
在灰色营销利益链上,不良药企和医院勾结,使得那些原材料低劣的药品在医院、药店低价中标,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蔡宝昌说:“你按照标准来做,成本就会高,医院不接受,逼良为娼。”名目繁多的新出品中成药,用各种广告包装上市,2015年第二季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测到12起中成药广告宣传内容均含有不科学的功效断言,扩大宣传治愈率或有效率,以及利用学术机构、专家、医生、患者等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问题,严重误导消费者。令人遗憾的是,假药被曝光后,没多久又换个名字出来了。
据了解,目前,获得GNP证书的中药材企业有1500家左右,多数企业都生产五六百种中药材,各地适宜生长的药材不同,造成质量参差不齐。2015年第三季度湖北省药品监督抽验共发现不符合标准规定药品203批,包括中药饮片133批、医疗机构制剂13批、中成药及化学药57批。同年度,内蒙古药监部门在流通环节抽验,化学药35批次全部合格;中药材及饮片60批次检出不合格10批次。
“从来没见过中药质量像今天这么差,治病救人的药‘病’了,好药没了。”出身中医世家的根葛卓玛在一所中医学校毕业后开了诊所,她只是做自己擅长的针灸和按摩,很少给人开药。“我吃中药都是亲自到药材市场选药材,自己炮制。”根葛卓玛说,过去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现在都是批量生产,产地随心所欲,优质的原产地药材遭到竭泽而渔式的掠夺。
研究中药31年老专家也怀疑了
疗效不好,加之接二连三的中药制剂、中药转基因等问题,人们对传统的中药渐渐失去信心。
唐德才,南京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临床中药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学会副主任委员。这位从事中药临床和研究31年的老专家告诉记者,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治疗肠炎和腹泻,以前用中药一两天,最多一周就有效果,如今,基本没啥疗效。一次,一个病人吃了药,反而病情加重。检测发现,几味药里被不良药商加了硫酸镁(价格低,增重明显;有防腐功效),但硫酸镁是西药中的导泄剂,所以不仅药效打折扣,反而有副作用。
“我也开始不信任中药了,很寒心。”唐德才说,这种不信任来源于以下三大事实:
一是种植环节污染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中药材中的农药残料超标也是我国药材出口的最大拦路虎,使用化肥农药的中药材生产周期减少,随时采摘。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多少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
二是采集、加工、炮制、储藏都已经失范。比如采集,人参起码要五六年采,但在传统产地东北,已经见不到成群的野生人参。比如种植,以前强调野生,即使种植也要有机,给药材充分的生长周期。比如炮制,过去的老大夫,每一味药都是经过自己的精心炮制,何首乌古法炮制要九蒸九晒,现在很多药厂是一蒸一晒,有的连这个都做不到。比如加工,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
三是监管软弱。药材质量本身很差,而很多不良药企又竭尽全力偷工减料,他们把功夫都花到“面子工程”上。比如,为了让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就采取“打磺”的办法。中药的种植和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监管,都在不同部门内,由于监管不够严格,中药从源头开始就问题重重了。
拯救中药亟须国家行动
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全世界优质中药材份额中,中国大陆只占5%,其他集中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中药现代化没错,只是我们的路走错了。”中药研究专家张吉林等业内人士呼吁,拯救中药亟须国家行动。
一是尽快加大优质药材基地建设。应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园区。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比如贵州省目前全省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5.29万亩,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农户214万人,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贵州已有5个药材GAP基地通过认证,全国排名第四。栽培的药材种类由原来4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石斛、白及、太子参、半夏、钩藤、天麻、白术、茯苓等30余种中药材已成为贵州主导发展品种。
二是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家对民族医药传统资源、古典文献的挖掘继承和保护等工作,尚没有系统化的安排部署,现在一些老中医大夫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奥·乌力吉看来,制约包括中药在内的民族医药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又急于创新。从人才上来看,真正的国医大师几乎不复存在了,而科研人员也是少之又少。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驱逐劣质药材。江苏海昌药业董事长蔡宝昌认为,只要国家下定决心,严打假劣药材,一定能改变现状。严格管控中药材的品种、产地、药用部位、生长年限、加工炮制方法等。同时,扶持一些大型的良心药企做大做强。(原题为《治病救人的药“病”了:中药质量日趋下降埋下生存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