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需要绿色收益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作为郑州快递行业打响“绿色之战”的“第一枪”,郑州市场投放的“共享快递盒”于昨天正式“上岗”。《大河报》独家报道了“共享快递盒”这一热点话题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环保人士、经济学家及读者、网友纷纷为共享快递盒点赞,同时也希望其能经得住市场考验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
双11即将来临,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买买买”的话题之外,今年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共享快递盒”。乘着“共享经济”的春风,快递盒也悄然改变了模样,这种变化不仅给公众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而且有着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共消耗99.22亿个包装箱、169.85亿米胶带,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312亿件,平均每人23件。如果每个包装箱按照0.2公斤计算,这些快递会产生包装垃圾400多万吨,换算成树木,约等于7200万棵树,相当于46.3个小兴安岭。换句话说,如果“共享快递盒”得以替代传统的包装箱,一年就可以省下46个小兴安岭。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共享经济明确列为6个新增长点之一,并要求其“形成新动能”。此前,共享经济连续两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发展共享经济也是“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随着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共享”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强调对闲置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对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战略布局,共享经济被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从这种角度来看,“共享快递盒”改变的不仅仅是快递包装形态,其本身也是快递企业顺应时代潮流、承担企业责任的一种体现——走过了“野蛮生长”的初始阶段,快递企业正在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挖掘内部潜力,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这都是一桩好事。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快递盒”必然会面对一些争论与质疑。其中,有人担心个人隐私,有人则担心影响收发效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在推出“共享快递盒”的苏宁物流的考虑范围之内。实际上,“共享快递盒”释放的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信号,就快递包装来说,显然不可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原因很简单,快递商品千差万别、形状各异,“共享快递盒”的规格不可能细分至每一件商品。正因为如此,京东物流发起了“青流计划”,阿里巴巴启用了“绿仓”,为减少快递纸箱、封箱胶带的使用,快递电商纷纷掀起了“绿色潮流”。在追求绿色、环保、智慧的快递行业潮流中,“共享快递盒”只是一种载体,但其显然不是唯一的选择。
曾几何时,“快递污染”饱受诟病,这一新兴行业也因此遭受质疑。“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快递企业的观念转变与责任担当,除了寄希望于更多企业跟进完善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破解“快递污染”的根本途径仍在于科技创新——如果循环包装袋、百分百可降解快递袋等包装材料能够得以大范围推广,那些“共享快递盒”无法覆盖的特殊规格商品,完全可以交给它们去“处置”。一方面普及“共享快递盒”的循环使用,另一方面推广可降解包装材料的覆盖范围,如此双管齐下、内外兼顾,当有助于消除“快递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企业层面的努力之外,制度层面也不妨予以适度体贴和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