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采矿业、制造业等新设市场主体较2013年减近半
2017年新设市场主体较2013年变化情况。 杜燕 摄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实施四年多来,北京市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较《目录》实施前的2013年减少近一半。
新设市场主体中高精尖近半
今天,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录》2014年制定实施,四年多以来,北京严格执行《目录》,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效果明显,截至2018年8月底,全市不予新设立或办理变更登记业务累计2.03万件。《目录》从严调控的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较《目录》实施前的2013年减少近一半。
全市新设市场主体中,科技、文化、信息等高端服务业占总量的近一半。
区域差异化发展明显
《目录》实施后,新设市场主体逐步从在城六区聚集转向城市发展新区聚集。各区产业投资与功能定位更趋匹配。总体看,第三产业投资趋向海淀、朝阳、东城、西城区,第二产业投资趋向昌平、大兴、顺义区。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2017年,“三城一区”所在区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总量的47%。通州区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分别增长76%、48%、33%、21%。
2013年和2017年市场主体净增长对比情况。 杜燕 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8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快于全市GDP增速。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等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18.3%、7.8%,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约60%,带动作用明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