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市场流动性“瞬间失血”概率几何?
资金面是分析证券市场走势最关键的棋子。如果金融机构从债券市场疯狂“抽血”,整个市场资金面将瞬间失血,这一状况必定如瘟疫一般传染到股票市场。
2015年6月的“股灾”、2013年6月的“钱荒”仍历历在目,甚至2010年9月的那一波债券市场快速下挫,也曾一度引发市场流动性紧张。然而,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态势明显,美联储加息预期趋浓,直至年末的最终实施。这一背景下,8月11日中国央行祭出汇率改革大旗,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大幅贬值。2016年刚刚开局,股市经历前期连续下跌后,病体尚未痊愈;在汇率格局制约下,外汇储备的大幅消耗与资金流出困境,或将令央行对继续“放水”忌惮重重。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若市场流动性出现“瞬间失血”,可能会倒逼央行再度出手。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逆回购的“权宜之计”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观察一下目前的资金面状况。从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结果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仍属“均衡偏松”格局。机构人士表示,这很大程度仰仗于去年尾央行连续派发“红包”之功。据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去年12月以来的3个多月内,央行利用逆回购投放短期流动性共计36次,包括今年1月29日首次实施的“非周二周四”公开市场操作在内,开启了历史先河。
实际上,从2015年初至今的1年多时间里,央行累计5次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3个百分点,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合计1.25个百分点。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回购利率于2015年5月29日触及2009年6月以来低位,随后数月内总体在2.7%均值附近运行。去年6月的“股灾”期间及今年1月的部分交易日,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曾一度攀升至4.5%高位。
据统计,上述逆回购操作除5次14天期与10次28天期之外,其余均为7天短期限操作,会不断滚动到期。截至今年2月14日,央行累计净投放资金27350亿元,绝大部分将在农历春节后陆续到期。如果届时央行放缓滚动操作,资金面可能面临“亏损”。
对此,广发银行资深交易员颜岩认为,节后资金会收紧,但程度不会像年前那样,原因在于年前通过短期工具投放的资金会陆续到期。颜岩表示,往年春节后也会出现资金收紧情况,今年情况类似,如果节后资金被大量抽走,预计央行会继续通过短期工具进行投放。
“今年接下来央行的宽松政策考量因子中,汇率是主要参考对象。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稳定之前,很难有降准降息出台,主要会通过逆回购调节资金,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手段投放中长期资金。”颜岩表示。
前车之鉴与汇率之困
分析人士指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多数时候存在跷跷板效应,即“弱股市”可能导致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债券等避险资产,反之亦然。这一点,在散户参与度更高的交易所债市表现尤为明显。
证券时报记者查询交易所债市成交量最大的国债品种010107近5年走势后发现,在2010年9月至11月期间,010107在109元高位连续跌至101元。而作为资金价格指标的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在“后4万亿时代”的2009年4月触底0.9%后一路反弹至3.0%,次年1月下旬更是攀至8.0%高位。
实际上,股债同步下跌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导火索多是资金面的悲观预期。2010年底至2012年2月间,市场资金面大幅波动,上证综指从2010年11月的3187点一路下跌至2011年末的2141点。在资金面倒逼等因素作用下,央行2012年6月才开启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首次降息,股市小幅反弹也延后至当年12月才姗姗来迟。
2013年6月的“钱荒”更是将这一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时的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最高攀至12%,010107半年内暴跌超过8%,股市在6月份的10余个交易日内跌去21%,资金面主导下的联动效应一目了然。
而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放松的最大约束,来自于汇率以及与之相关的欧、美、日的宽松预期,这又与资金外流预期直接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超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是否会出现大量资金外流主要应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目前正在加强对资金流出渠道的限制,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资金外逃情况;二是外部,目前日本在继续宽松,美国经济状况不佳,美联储加息愈加谨慎,对资金也没有吸引力。张超表示,2016年人民币会持续外流,但规模和节奏都将可控。
独立财经评论员彭瑞馨认为,中国降准或降息的决策,主要会参考国外央行举动。从过去一年来看,一系列宽松手段盯住的是日本央行及欧洲央行,同时在不断平衡与美元汇率间的关系。彭瑞馨认为,这一过程直到美联储去年末加息才结束。“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宽松措施都是有海外资金支撑的,即日本和欧洲央行的宽松。”他说。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深圳某公募债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受到人民币汇率等的制约,中国央行很难主动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降息降准等手段可能延后。但该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倒逼式的宽松概率仍存,春节之后某个时间点,不排除流动性预期的突然转冷,届时如果金融机构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债券,可能会引发“踩踏事件”。
对此,张超指出,政策的压力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但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已非常明显,监管部门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央行释放出的信号已很明确,不会通过“放水”去解决实体经济问题,2016年货币政策将步入“真实稳健”状态。
实际上,2015年以来,虽然央行宣称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但年内连续执行了5次降息及5次降准,其中包括去年6月以后的3次强力“双降”。
彭瑞馨表示,中国货币当局当前应更多考虑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平衡,货币政策是否进一步宽松,要取决于美联储是否在今年3月份进一步加息。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美联储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已在降低,所以中国央行进一步宽松可以期待,时间窗口或在今年4月底前后。而是否再次爆发钱荒,关键要看今年一季度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报告。“如果不良率上升,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增加现金储备,并出现惜贷情绪。但在当前全球宽松以及对抗通缩的大背景下,即使出现小规模的钱荒,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说。
山东黄金首席宏观分析师蒋舒认为,短期内资金失血,已经不太可能迫使央行做出降准或降息决策,货币政策宽松还是要看长期。他认为,短期的流动性问题,央行只会通过短期工具去解决。
中国春节期间,海外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风险资产如股票、商品等遭到抛售,美元亦遭到抛售,避险资产如各国国债、日元等受到青睐。对此,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这表现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忧虑、对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大幅消退以及对欧洲银行业偿付能力的担忧等。从影响上来看,短期可能利空A股,利好债券,汇率贬值压力将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