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涌现"跑路潮" 低门槛高收益沦为"美丽泡泡"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4日讯(记者邢晓宇)在经历过生如夏花般绚烂绽放的爆发期,刚获得“正名”的P2P行业正经历着倒闭跑路潮。而近日“融金所或涉‘虚假标的’被查”一事更是使得P2P“雪上加霜”。事实上,在卷款潜逃、项目变黄、合作崩盘、银行资本系进场等压力考验下,风雨摇摆中的P2P行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洗牌。
业内表示,随着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逐渐进入实施和执行阶段,大量不规范的P2P平台问题涌现、跑路或者倒闭将成为常态,最终的洗牌结果是强者恒强。不过,相比“笑到最后”的优质平台,诸如投资者的钱如何追回?该向谁问责?权益谁来保护?这些跑路平台的“身后事”似乎更值得关注。
“美丽泡泡”:低门槛、高收益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P2P网贷以“低门槛、高收益”招揽着投资者。2013年至今,P2P行业迅猛增长,为金融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数据显示,8月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974.63亿元,环比7月上升了18.12%,是去年同期的3.9倍。随着网贷行业成交量的大幅度增长,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8635亿元。与此同时,贷款余额也同步走高。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已增至2769.81亿元,环比7月增加15.8%,增速略有增加,是去年同期的4.77倍。
在网贷行业成交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平台风险也仍在上升。报告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正常运营平台2283家,环比上涨6.88%。其中,新上线平台数量为228家,新增问题平台81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976家。另外,截止8月底,2015年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为12.2万人,涉及贷款余额为74.8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P2P平台跑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平台本身涉嫌诈骗,以高收益做作为诱饵,通过各种造假项目不断吸取资金;二是因违规操作、风控能力差导致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投资人资金,或是项目审核不严格,经营中出现了较高的坏账率和逾期。
不过,P2P平台跑路现象也不能只单单地把责任推到平台的身上。相应的监管政策迟迟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P2P在野蛮生长,跑马圈地。如今,在争议中不断成长的P2P行业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监管政策,行业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似乎有望结束,正式迎来有法可依时代。
监管政策“四箭连发”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监管政策“四箭连发”。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31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8月12日晚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了关于《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密集出炉的P2P监管政策,为P2P行业进行了正名。如《指导意见》鼓励互联网金融朝着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的方向推进。《规定》明确指出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也对规范的P2P行为从法律上进行了认可和保护。
然而,P2P的监管政策对众多问题企业却是晴天霹雳,多方面的行为限定意味着P2P要么规范,要么倒掉。事实上,自从央行监管细则出台之后,已经有很多P2P在默默退出,甚至不排除一些规模比较庞大的平台。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底,累计问题平台已经达到976家,新增问题平台81家。而从问题平台事件类型上看,8月跑路类型平台占本月问题平台数量比例显著上升,达到79.01%。
此外,报告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正常运营平台2283家,环比上涨6.88%。其中,新上线平台数量为228家,新增问题平台81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976家。另外,截止8月底,2015年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为12.2万人,涉及贷款余额为74.87亿元。
“史上最严”监管还需“史上最严”执行
基本法已定,监管细则也将落地。业内人士担忧,一场互联网金融的大规模整治行动或将来临,部分不符合规范的平台,可能面临生死大考,整个行业暗流涌动。
而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P2P行业整治风暴或已来袭,深圳融金所8名高管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刑事拘留。而在此前国湘资本CEO被曝出涉嫌自融被经侦带走,目前各项业务已暂停。此外,面对到来的整治风暴,红岭创投计划组织深圳多家网贷平台,以深圳网贷协会名义,与深圳市金融办和经侦部门进行沟通。
史上“最强监管”来了,不过细则还未真正面世。只盼望着监管细则不只有对P2P平台本身的“浓墨重彩”,还需有跑路后风险与投资者权益保护之类的阐述,毕竟,对P2P行业来说,对投资者的保护尤为重要。此外,仅仅有“史上最严”意见稿还不够,“史上最严”执行也需到位,说到底,法律颁布只是第一步,配以强有力的执行才能避免监管沦为“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