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贷、裸贷过后,趣分期退出!校园贷还有出路吗?
小融说:9月5日,“趣分期”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将专注于5亿无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还表示不排除投资互联网金融公司,甚至申请民营银行。消息一出,沉寂已久的校园贷,再次引起了众多吃瓜群众的关注。
对于以校园贷为主要业务的分期平台,趣分期突然宣布退出,除了校园金融业务监管趋紧外,趣店似乎并未给出其他解释。
为什么离开?所有看似冠冕的理由都有背后的无奈!
据统计,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有3000万左右,这个群体有超过80%的人资金短缺,估算消费信贷市场超过4000亿元。靠校园分期起家的趣分期,面对如此诱人的奶油蛋糕,突然宣布退出,是业务推进困难重重?还是迫于监管趋严的压力?亦或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关于退出校园市场的说法,趣分期联合创始人何洪佳表示,准确的说趣店( 2015年初涉足非校园业务,于2016年7月正式宣布趣分期改为“趣店集团”)是对校园业务进行了战略和业务模式升级,不能简单等同于退出,趣店将不再用原有的方式去做部分校园业务。而是将原有线下地推团队重新规划,成立了一家专属服务校园的生态公司,不局限金融,通过实习、就业、兼职等服务,让学生养成积累信用的概念。“伴随数据的积累,等学生毕业以后我们拥有信用积累再做金融业务。”
金融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早在2009年,银监会便给了规定,明确银行业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发行信用卡,对于已满18周岁的,必须要评估落实其还款能力和第二还款来源后,方可发行。这样一来,许多校园信用卡就逐渐退出了校园市场。
监管不让玩就不玩?银行会听,但民间金融机构却难管。银行走后,各路民间放贷机构更是乘虚而入,放开手脚挖,试图在这块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才有了校园信贷的现状:80%以上的校园信贷都是高利贷。
2016年,校园网贷更是成了新兴市场,相关公司层出不穷,使用校园贷服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负面新闻也愈演愈烈,“跳楼自杀”、“裸条借贷”,揭开了一批因创业、购物等原因陷入网贷利率泥潭的大学生与校园贷之间的悲剧。
随之,一波针对校园贷的严管政策接二连三地下来。8月24日,银监会就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明确提出,目前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地方层面也出台了相应的自律文件。9月7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规范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具体包括“不得放松对借款学生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借款用途、还款的能力等方面的审核”、“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手续费情况”等8项具体规定。
与此同时,多地地方管理部门也纷纷出手规范校园贷。就在几天前,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发布了相关规定,规范校园贷业务。“除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有助于学习工作的贷款业务外,各企业不得向借款学生提供其他用途的贷款”等9项规定。而国内涉足校园分期业务的企业不在少数,除了趣店(趣分期)以外,还有分期乐、爱学贷、优分期等。
从政策的规定可以看出,趣分期的退出并不是偶然,趣分期对外宣称是行业升级,其实是壮士断腕,不得已而为之。
校园贷走入穷途末路?
继重庆深圳后广州再出禁令,趣分期也在此风口浪尖选择退出曾经的主要阵地校园贷业务,不少媒体和业内人士感慨,难道校园贷真的要穷途末路?
从校园贷发展至今,从低门槛的隐性高息到暴力催收,从裸条借贷到大学生负债自杀。校园贷早已被贴上了不良网贷的标签,如果硬要追其过失,其责任在谁?在平台还是消费者?其实平台提供借贷本身没错,正如优分期创始人房平此前公开表示的,不可否认,有很多不良平台趁机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不过他同时称,校园贷作为一种较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满足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这个特殊群体逐渐搭建起更加完善的助学、实践、创新求知、创业等具有积极意义的机会。
这种两相矛盾的局面展现了校园贷现今面临的尴尬。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评论称,“大学生被骗,用校园贷消费还不起,源于企业风控没做好,平台门槛设置低、是业务上的问题,校园贷本身商业模式和商业伦理是否有害值得商榷。”也许这是不成熟的市场必定衍生的代价。
怎么盈利?趣分期的困境!
总所周知,在校园贷市场,趣分期一直是狼性的代名词,其发展的速度之快,烧钱之猛是其他几家平台无法比拟的。据趣分期CEO罗敏本人透露趣分期是“业内第一个发起价格战的公司”。 2014年的12月2日,当时业内普遍收取的利率年化都在30%,趣分期直接砍掉了一半。正因如此,趣分期迎来了所谓的野蛮生长。今年7月7日,趣分期号称员工从最初的4人增至3000人。更称自己已经收获了30亿融资。
但是趣分期的弊病也表现了出来,那就是太快了后劲不足。其不具备良好的运营机制和变现能力。尽管趣分期宣称在去年11月实现盈利,但是其主要盈利手段竟然是依靠天价滞纳金。作为P2P网贷企业依靠滞纳金盈利本就不正常,其滞纳金更是每天按照所有未还款金额的1%收取,而业内诸多其他平台则是按照当期还款金额的1%征收,这中间相差高达几十倍。今年这个滞纳金丑闻被曝光后,被紧急叫停。趣分期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遭到封停,对于趣分期已经是一次打击了。
今年以来,校园贷事故频发,“自杀”、“裸贷”将这个行业隐藏在黑暗中的畸形状态暴露在大众面前。据移动金融智选平台融360在8月发布的最新一期P2P网贷评级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监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667家,而正常运营的仅有2023家,占总量的43.3%。问题平台高达2644家,占到56.7%的比例,歇业停业的平台超过30%。而勉强支撑下来的2000多家P2P企业都在进行整改和转型。5.4新政的出台,直接导致P2P市场的冷却,趣分期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实现盈利,但是这样庞大,臃肿的趣分期,怎么盈利?
监管不是毒药,是行业的重生
一直以来理性的监管都不应该成为行业衰退的理由,只有规范化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行业的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既然监管的阳光照进了野蛮生长的黑暗角落,那么真正能够成长的企业就应该去主动适应这种规范性的管理。不同于优分期在校园贷业务方面的纵向深耕,曾今的老大哥趣分期却选择放弃主要阵地,声称要去闯消费金融的蓝海...
据一名网贷从业人员表示,“P2P新政出台以来,大部分中小型或部分经营不善,动机不纯的网贷公司都陆续被行业淘汰掉。趣分期对外宣称是行业升级,其实是壮士断腕,不得已而为之。”
趣分期在校园贷市场苦心经营多年,此次撤出是无法承受越来越沉重的资金压力和舆论压力的表现。相较于陆续入场的分期乐,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趣分期无法再利用大面积烧钱的策略打开局面,滞纳金下调,催收成本却无法下调,缺乏盈利手段和风控建设的趣分期已经很难正常运转了。
资本市场今年进入寒冬,趣分期臃肿庞大的成员体系,成了深深的负担,就如同当初的凡客一样。在2016年8月19日,趣分期发生大面积裁员。几乎一夜间裁掉了所有的校园BD,这也表明了趣分期已经无力在校园市场上投入太多精力,瘦身活下去是其当前最重要的事。
地推出身的趣分期CEO罗敏和其4人的初创团队,依靠一个想法和理念,紧紧抓住了行业最初的机遇,做到了现在的规模确实是一个奇迹。但是网贷行业已经趋向成熟,已经从机会的比拼,进化为到团队能力的比拼。
我们知道,做P2P对于专业要求很高:其中风控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公关能力、大数据预测能力、法务能力要求极高。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罗敏似乎并不具备以上五种能力的任何一种。尤其是风控能力。趣分期的风控建设一直不完善,但风控能力又恰恰是信贷建立和成功最重要的能力。这让趣分期生存能力大大折扣。
其天价滞纳金的出现就在于其风险防控措施缺失或不完善,从而要靠高额滞纳金弥补坏账损失,趣分期成立两年多以来,粗略估算每月从天价滞纳金上盈利数千万元,暴利之下让趣分期一直都没认真改善自己的风控措施。据业内人士透露:“趣分期主要依靠大学生消费金融来创收。消费金融本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品类,趣分期的坏账率依旧很高”
趣分期在放弃了校园业务后,所有新用户注册开通账户都需要核实“芝麻信用”的分数,超过619分才能在其平台上分期购物。这表明趣分期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风控和征信体系。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交给了蚂蚁金服,足以见的趣分期的风控体系有多大的问题了。这也直接说明了趣分期的症结所在。即便日后拓展到校园外的业务,也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成绩。
我给阳光,你却死在了昨天晚上
融360小编注意到,P2P新政的到来,让藏污纳垢的网贷公司无所遁形。金融监管的主要对象是那些违规操作的“校园贷”公司。优胜必定劣汰,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形随形。所有加入到这片血海的企业都该明白这个道理。依靠一腔热血开拓市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更严的政策和更专业的机制。许多成熟的P2P网贷公司,更倾向于积极的转型和整合,来使企业可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而直接选择退出自己熟悉的市场的趣分期,所剩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