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渠道收窄叠加集中到期 信用债接连“踩雷”
原标题:融资渠道收窄叠加集中到期 信用债接连“踩雷”
伴随着债券的集中到期和再融资渠道的收窄,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现象再度引发市场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9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总金额近160亿元。违约主体既包括去年就爆出违约事件的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等,也有富贵鸟这样的新面孔。其中前四个月累计违约债券15只,违约债券面额128.6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25%和33.58%。
再融资不畅往往是信用违约的直接诱因。信用债净发行量在3月份和4月份大幅回暖,但5月份以来再度转负,前两周平均每周净发行-250亿,远低于过去七周平均净发行量(817亿),主因是近期信用违约集中爆发叠加债券利率持续上行。
对此,标普全球评级认为,新的监管规则要求银行将表外信贷资产逐步移回表内,并在账面上充分体现这些资产的风险。这一情况压缩了一部分资金薄弱企业所依赖的非常规流动性渠道。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李国宜认为,多数违约实体的信用状况都呈恶化之势,这些实体采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放大了亏损。
一面是融资渠道在收窄,一面是债券迎来集中到期。Wind统计显示,76.97万亿的债券余额中,有24.56%的债券将在一年内到期。从数量来看,将有14137只债券在今年年内到期。而6-9月份到期债券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6月份是一年内偿债高峰,2673只债券产品的融资主体即将还款。
此外,在上述到期债券中,超3成为中低评级信用债。数据显示,2018年中低评级信用债到期量19178.74亿元,占总到期量的比例达33.81%,2017年该比例为28.71%。其中,2018年下半年,中低评级信用债到期量将达9467.18亿元,占总到期量的34.71%。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以来,“11凯迪MTN1”、“15中安消”相继发生违约,且发债主体均为上市公司。申万宏源孟祥娟发布研报认为,在信用债到期量规模增大、企业盈利边际变差、再融资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预计今年信用风险事件会进一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