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新周期来了还是短期回暖?
中国经济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以6.9%的GDP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各界欢欣鼓舞,乐观人士甚至喊出了“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的口号。
但这样的言论很快遭到了谨慎派的打脸,有人甚至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亮丽数据背后不过是“时滞”现象,仅此而已。
乐观派、谨慎派双方你来我往,口水仗打得不可开交,今天小编就集合两派观点,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
乐观派主要观点:随着改革措施、政策的持续发力,改革调整功效基本显现,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并进入“L型”下半程。
代表人物:王一鸣、任泽平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就属于乐观派,他在3月份的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到:“中国经济趋稳的因素正在不断积累,L型正在进入下半程。”
有最牛分析师之称的任泽平更是高呼:“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一横,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与乐观派欢欣雀跃不同的是,谨慎派则稍显平静。主要观点认为:这一轮经济回暖相当程度上是周期性的回暖,是短期经济自身运行周期性的因素所带来的,因此,还不能说它会进一步引导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上行轨道。
代表人物:李稻葵、李迅雷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回暖的话题,目前学术界和政策界观点并不相同。
“甚至还会有一点风险,如果相应的政策不到位的话,在未来1—2年时间中国增速还会有点下行。”李稻葵说。
相比起李稻葵的观点,众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观点则更为大胆,在《可怕的时滞:很多人正在误判中国经济》一文中,他认为,回暖不过是“时滞”现象。
他认为,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上下游之间、内外部之间的传导过程,故出现“时滞”现象。
他进一步解释道:“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也创出多年来的新高,但这其中大部分数据都可以归结为2012年中期以来经济刺激所带来的滞后反应。”
此外,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过去,我们以1单位的货币,可以创造1单位的GDP,现在这种货币推升GDP的效率和弹性在不断下降,投资和产出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正走入“边际效益递减”的魔咒中。
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还能走多久?
接下来,美联储除了加息,还会缩表,有人认为,大水漫灌的空间与弹性都已消失。但潮水退去,终会看到谁在裸泳。
而国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资深理财师David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还很远,一季度的开门红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了“新周期”,“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重任仍抗在肩上,而投资者要做的事,是跟紧政策的步伐,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才能分享到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