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要想真火,需去除“刚性兑付”
证监会新主席刘士余就任后的股市,近日来的行情似乎也很不好,很多股民是怨声载道,哀叹投资亏钱。与此同时,在股市中奋战的很多投资者,也渐渐怀念起那些稳定赚钱的投资项目来。
对于国内稳定赚钱的投资项目,很多人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投资划了进来,定性为非常的稳定,认为是刚性兑付。而在业内看来,这种看法正需要改变。对此,国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理财师William认为,打破投资圈中的“刚性兑付”神话,或许才是真正有利于投资者。
对于刚性兑付,刘士余主席对此也发表了看法,看法中不乏“批评”刚性兑付的意思。他指出,很多人认为购买通道性质的理财产品是稳赚不赔的,特别是银行理财,不过一旦出了风险,各方面将面临“刚性兑付”带来的压力。
更有市场人士替其直白的指出,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商业银行受人之托进行的理财,但由于理财业务缺乏主体资格,因此仍然由银行用信用做出隐性的担保。故市场总是认为,银行理财是不可能违约的“刚性兑付”,这是市场的一种错误理解,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风险性以及可能的对社会的不稳定性。
从本质上看,嘉丰瑞德的William认为,除了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收益之外,“刚性兑付”看法的存在,并不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成本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因此,也无法满足不同客户对风险的差异化需求。纵使银行对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进行风险识别,但也难以改变整体的看法。如果没有“刚性兑付”,普通的投资者可能更关心的,还是去投资股票等。因此,要改变这种认为的刚性兑付的惯性意识,银行就需要通过提供更多元化产品形态,并向客户充分披露信息,来赢得客户。未来,银行理财业务要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不“承诺”收益。同样,信托行业也应该是这样。过去,信托行业长期未有过违约,也被视为了刚性兑付,而今后,打破“刚性兑付”也是信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已经开始有打破)。
然而,市场上倒确实是有一些相对的“刚性兑付”产品。比如一些基金,本身设置有优先级和劣后级,选择优先级的投资者可获得劣后级的资金担保,而优先级则拥有固定的收益。这些基金,只要劣后方运作资金合规和规范,优先级就可稳获约定的收益。比如像稳利精选基金,优先级可视投资金额和投资期限有6%-11.5%的约定收益,而劣后级,则用自己的资金为优先级提供本息担保偿付。嘉丰瑞德的William指出,像市场上的这些产品,只要运作透明,倒是很适合投资者用来取得稳定的收益,这些都是市场化的投资。而银行理财产品如果要更好的发展,光靠股市的一时晴雨,分流资金是不够的,仍需改变自身刚性兑付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操作思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