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总资产为何“踩点刹”?田惠宇一年前就有言在先
关心银行股的投资者会发现,今年中期财务报告显示,招商银行总资产规模仅比年初增长1.14%,是上市银行中的最低水平。长时间以来,总资产规模被视为银行成长性的重要指标,各银行的资产投放往往陷入“军备竞赛”。招行资产增速低于同业,原因何在?
对此,财务报告未从正面角度予以着墨。但若查阅招行近两年的动态信息,会发现就在一年前,招行行长田惠宇在与投资者的一次交流中,已经道破“天机”。
“别说我们把招行做小了”
2015年6月,招行股东大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投资者围住田惠宇,展开了一场关于战略选择的对话。有投资者问及招行的资本规划,田惠宇表示,招行对自己的要求是“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远远低于对标行水平”,这是“轻型银行”转型的一项具体指标,决定了招行可以实现“资本内生”。
“你看我们‘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的几项业务,哪个是高资本消耗?这种考量一方面是基于经济外部环境,一方面是考虑股东利益。”田惠宇彼时回应道,“我们这么做,要承受很大压力。招行(总资产规模)现在是第六,过两年有可能变第七,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别到时候又说我们把招行做小了。”
由此可见,对招行而言,上半年资产扩张放缓不仅早在预料之中,更是主动为之的结果。
从中报披露情况看,招行上半年大力压缩对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投放,这三大行业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成为坏账高发领域;同时,对大打“价格战”的政府平台、房地产业务,招行亦表现出相当的克制。
田惠宇一年前的谈话,对此也有呼应:“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选择,选择就要放弃。没有放弃就没有战略,要敢于放弃,否则你就没有特点。”
自2014年确立“轻型银行”战略方向,招行就以“身轻如燕”为目标,按照“一体两翼”摆布业务重点,努力跳脱同质化竞争。作为“一体”的零售业务主攻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信用卡,“两翼”中的公司业务主攻交易银行、投资银行,同业业务则以资产管理和金融市场为重——这些业务的共同特征是“低资本消耗”,使招行可用有限的净资本撬动更庞大的业务规模,同时把风险分散至各交易主体,既“身轻如燕”,又“力大无穷”。
招行对总资产规模“踩点刹”,正是因为“资产荒”大背景下,同业蜂拥争抢“重资产”业务,与其“轻型银行”战略方向不符。资本市场无疑乐见一家“有定力”的银行,2015年以来,招行的市净率、市盈率一直稳居大中型银行首位。
“轻型银行”进化2.0版
此前,招行“轻型银行”战略以“轻资本、轻资产、轻运营、轻管理、轻文化”为内涵。笔者独家获悉,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话中,田惠宇实质上提出了该战略的“2.0版本”,将“轻型银行”与招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实施对接。
2015年,招行提出“外接流量、内建平台、流量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主要落脚点为“手机优先”。
据中报披露,上半年,招行两大手机app战绩斐然:“手机银行”下载客户数3409万户,掌上生活绑定客户数2506万户,成为“外接流量”的利器。年中分析师会议上,田惠宇对外陈述“手机优先”策略,以及“手机银行”“掌上生活”两个手机App的数据和发展规划时,亦引来一片由衷的掌声。
据悉,随着手机App与客户的交互量越来越大,招行已在尝试改变传统的IT架构,围绕大数据、敏捷开发、云计算等重点方向大手笔投入资源,巩固IT系统支持上的优势。
然而有招行人士表示,“手机优先”并不仅仅是做两个App,背后有一系列的动作:围绕“手机优先”,充分利用Fintech,在“用户体验”“迭代创新”“扁平化组织”“专业化分工”“平台化经营”“端到端流程梳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更新现有获客、营销乃至风险管理的模式。“按田行长的思路,到了那一天,招行才算真正实现轻型银行。”
“轻型银行”的本意,是在净资本的约束下寻找一条稳健而又潜能无限的发展路径。而其深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互联网战略融汇为一。
“轻型银行重在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包括结算、现金管理、投行资管等,本质上是建平台、引流量、提供极致体验,跟互联网的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述招行人士分析道,若战略最终得以落地,招行将成为银行业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