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战”或将吞噬银行业千亿利润
鲁政委则认为,现状将维持更长的一段时间,继续扩大利率浮动幅度,最后直至完全放开,路径是清楚的。但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属于一小步,是一个小幅度的实验。在这个幅度中,即便有些银行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是特别大,而且可以由此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但他不认为这种实验会很快结束,一方面,存款利率是首次放开,需要一个评估。其次,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尚有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建设,而这决定了下一步不一定能走得很快。
利率市场化大事记
存款利率
1999年10月,商业银行对中资保险公司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2004年10月,存款利率允许在不超过各自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下浮,存款利率实现“开放下限,管住上限”的目标。
2005年9月,商业银行获得6种存款的利息定价权。
2012年6月,允许银行在基准利率之上,上调定期、活期存款利率至基准利率的1.1倍。
贷款利率
1987年,央行允许贷款利率在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下浮动20%。
1996年5月,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缩小为10%
1998年10月,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20%
1999年4月,县以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
2004年1月,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下限为0.9倍。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
2012年6月,贷款利率下限降低到各档基准利率的0.8倍。
延伸
央行决定存贷款降息并规定了相应的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迈出的第一步被评价为“谨慎”。至于谨慎的原因,业内认为是我国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并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建立,央行也必须找准可以影响市场的目标利率。
1 市场化目标利率待定位
目前我国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并不完善,这也是利率市场化必须要谨慎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央行调统司课题组此前总结称,首当其冲的是要选择、培养一种能够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调控又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目标利率。
在利率市场化国家,是以供需双方博弈所形成的基准利率作为目标利率,该目标利率是其他利率产品和风险资产价格的定价基础,同时在金融市场 具有较灵敏的传递性和传递覆盖度。该利率的任何变动都能迅速为整个金融市场所感应,并作出响应。
在中国,央行实质上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市场手段调控较少。目前虽然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率对于金融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金融市场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理论上说,利率自由浮动之后,央行已经没有可以引导市场的基准利率了,因此,央行必须从现在开始寻找可以影响市场的目标利率。此外,利率市场化还面临着存款定价缺少参照物、缺乏通胀目标等一系列问题。最重要的是,存贷比也限制了银行自由决定贷款与存款的匹配,这些因素如不解决,利率市场化难以大幅推进。
2 存款保险制度或将破冰
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保障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迟迟未能出台也影响了改革进程。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银行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将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有了这个制度,等于给自己的钱上了保险,也保护了存款人利益。
事实上,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探讨有10年之久,由于各部委对其出台的时机和具体费率设定等核心内容一直存在争议,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存款保险制度能否破冰,将成为2012年中国金融业界的重要期待。
在美国,利率管制取消后,虽然银行倒闭数量有所上升,但由于有较为完善的市场基础和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总体上未对金融稳定产生过大的冲击。
央行曾表示,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道路不尽相同,但均是与国内其他相关改革配套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市场自律逐步强化,相关产品不断丰富,央行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传导的有效性逐渐提高。
理财
定存未到期不宜转存
此次央行调整利率后,很多储户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要不要把存款搬到利率高的银行。一家银行的理财专家表示,搬家与否主要需要从现有定期存款的期限来看。
如果有一笔定期存款未到期,不要提前支取并转存,除个别情况外,这样做损失的利息会比得到的利息多。个别情况是指,这笔定期存款存入银行的日期较近,以一年期存款为例,银行理财顾问测算,如果存入银行的期限在8天之内,那么提前取出后,再存入到一年期利率为3.575%的银行,才会多拿利息,而不会产生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