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增幅收窄 上市银行紧扣转型防风险
随着2015年年报和2016年一季报披露完毕,上市 银行 不良贷款结构脉络呈现在市场眼前。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中, 农业银行 、 招商银行 、 工商银行 、 民生银行 位居不良贷款率前四位。11家银行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较2015年末继续上升,其中, 工商银行 、 招商银行 、 平安银行 、 兴业银行 增长幅度居前四名。
从已披露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不良贷款额占比最高的两个行业;从地域分布特点来看,西部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快。对于如何防范不良贷款带来的金融风险,银行业人士表示,应严格把控贷款,实行差异化分类督导管理,防范区域系统性风险;进一步优化风险资产组合配置,优先投向弱周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加强制定产能过剩行业、 房地产 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策略。
不良生成速度有所放缓
一季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多数上市银行延续不良率持续上升态势。16家上市银行中,11家在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 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 民生银行 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39%、1.81%、1.66%、1.62%。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率与2015年末持平,招商银行不良率较2015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分别上升0.16和0.02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 、 北京银行 、 中信银行 、 宁波银行 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其中,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3%,较2015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宁波银行和 南京银行 在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最低,分别为0.91%和0.85%,成为仅有的两家不良贷款率低于1%的上市银行。
机构人士表示,银行业绩增速放缓已是共识,在经济运行持续低迷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业不良率的走高,将进一步受到经济能否企稳和区域经济风险能否充分释放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走高的同时,不良生成率同时出现回落,显示出资产质量边际改善。据平安证券统计,2016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了4个基点至1.68%,较2015年继续上行,但环比增幅有所收窄。估算一季度单季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20基点,环比2015年四季度下行40基点,不良生成速度有所放缓。平安证券表示,这从侧面印证了经济基本面短期企稳的状态,不过考虑到一季度一般是银行不良生成率的低点,未来银行资产质量是否出现实质改善仍需观察。
差异化控制行业地域风险
从连续两期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成为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增量来源,如何差异化控制这几个行业的贷款占比,并紧扣转型期新经济领域的成长步伐,成为部分上市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
招商银行给出的对策在大型银行中较有代表性,其表示在信贷投放上将着重结构调整,客户拓展实行名单制管理,聚焦于区域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坚决执行产能过剩、大额民营集团、小企业、民营担保公司等高风险领域的风险压退政策;提升新兴融资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按照风险穿透原则,识别底层资产风险,纳入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大清收力度,创新不良处置方式,提升市场化、多元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由于业务和区域定位的差异,上市银行所承受的不良贷款压力各不相同。其中,北京银行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11%,较去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多家机构认为该不良率水平保持了在资产质量的领先优势。 中信证券 指出,在北京地区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使北京银行在应对经济周期方面游刃有余。
而中小银行受益于资产规模和业务的灵活度高,对经济转型的脉搏也踩得更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不良率的降低。据机构人士分析,南京银行保持着服务小微及科技型企业的特色,使息差与不良压力低于同业,该行综合化经营持续推进,带动中收快速增长,业绩增长持续性较高。从贷款投向上看,北京银行实施支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战略,科技金融表现突出。
此外,不良贷款率的增长逐步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影响到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区域性差别。安信证券分析师赵湘怀表示,宁波银行2015年及2016年一季度不良率分别为0.92%、0.91%,呈现出企稳微降之势,该行属于较早暴露资产质量风险的公司,不良贷款比例认定标准也相对严格,未来在经济触底企稳的趋势下,该行不良生成率有望早于行业出现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