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开出第三方支付最大罚单
首批27家支付机构正在期盼牌照续发,而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整肃重拳接连袭来。就在网络支付实名制落地20多天之后,央行对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开出了罚没金额高达4680.64万元的罚单。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机构近期以来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罚的频率和力度均明显增加,未来严重违规的支付机构可能面临被剥夺牌照和清退的“死刑”式处罚。
央行严惩两家“犯规”机构
昨日傍晚,一则震动市场的处罚通知在央行官方网站挂出。央行表示,根据社会举报,央行于2016年3-5月期间对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开展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检查。
经核查,上述两家公司存在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变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转客户备付金、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现象,举报情况基本属实。
根据相关法律,央行对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数罪并罚,没收通联支付违法所得303.38万元,处以罚款1110.13万元,对其总公司及4家分公司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依法没收银联商务违法所得613.43万元,处以罚款2653.7万元,对其总公司及5家分公司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两家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约916.81万元;处罚约3763.83万元。共计4680.64万元的巨额罚单也创出第三方支付监管以来的处罚金额历史之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央行此次检查的线索来源是社会举报。央行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据相关法规和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持续加强支付结算市场监管,从严惩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
处以重罚杀一儆百
这并非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首次受到处罚。早在2014年,由于涉嫌预授权套现,银联商务被央行通报批评,而今年3月通联支付宁波分公司就因反洗钱问题已经被罚款101.5万元。同时,在今年4月,就有消息称,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因为违规为二清机构开放通道而被严惩。
公开资料显示,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联控股的,专门从事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和提供综合支付服务的机构,成立于2002年12月;通联支付由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国万向集团等机构共同出资设立,这两家机构在国内支付市场地位不言而喻,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均属于行业龙头企业,央行之所以对其重罚,一是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比高,其违规行为获得的非法收入远高于行业内一般企业,理应处以高额罚金;二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频发的当下,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会加剧行业乱象,处以重罚有杀一儆百之意。
事实上,央行近年来曾多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处罚,原因包括虚假商户入网,收单业务违规、二清等。而对于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此次受罚力度为何如此严厉,分析人士表示,两家机构的一些违规行为触及了央行的监管底线。例如,在备付金方面,两家机构都存在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转备付金的问题。而在国内第三方支付监管历史上,第一个被吊销支付牌照的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就是因为挪用备付金被央行处以“极刑”。而在今年初的“二清”(没有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的一种模式)机构排查中,有消息称微信支付等机构就榜上有名,不过此次处罚尚未见其身影。
应建立通畅退出渠道
“央行的此次处罚,既有杀鸡儆猴之意,本身也是监管从严的信号。短期内看,从重处罚有助于遏制行业乱象,助力行业正常竞争秩序的建立;中长期看,效果有限,治标不治本。”薛洪言指出。
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处罚不仅是对支付行业的整顿,也是对整个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的整顿。在今年3月17日,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专项抽查,多家单位被通报或受到处罚。而巨额处罚就是对此前整顿抽查的延续,也是央行进一步整顿金融市场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其实,虽然央行此次进行了巨额处罚,但也难免一些机构铤而走险。“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格局已定,前十大企业基本占据了99%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行业中有260多家持牌企业、近千家无牌企业参与其中。对于绝大多数参与者而言,都是在竞争不超过1%的市场份额,通过正常的手段已经很难活下来,所以才会铤而走险,导致行业乱象频发。因此,治本之策应该是建立通畅的退出渠道,逐步减少参与者数量。一方面可以在牌照续展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可鼓励行业内开展兼并重组。”薛洪言分析道。